马克思政治解放批判的逻辑后果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选题:马克思 + 政治解放批判 ; 参考:《理论月刊》2017年12期
【摘要】:布鲁诺·鲍威尔将人的解放归结为政治解放,其实质是市民社会从专制政治中的摆脱,他没有看到政治解放的世俗基础——市民社会的内在缺陷。马克思对鲍威尔政治解放观的批判针对的是其市民社会立脚点,这一批判的逻辑后果是引发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立脚点的重新设定,这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表现为"类存在物"概念,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则被明确提升为"人类社会"。这一重新设定的意涵是,个体只有建立一种自觉的为他性、在团结合作与互惠互利中促进彼此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对这一逻辑结果的阐释,为人们深入理解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缓和当代复杂紧张的国际局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Abstract]:Bruno Powell attributed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to political emancipation, whose essence was to get rid of civil society from autocratic politics. He did not see the secular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liberation-the inherent defect of civil society. Marx's criticism of Powell's view of political liberation is aimed at his civil society's foothold. The logical consequence of this criticism is to trigger Marx's re-establishment of the standpoint of human liberation. This is manifested as the concept of "kind of being" in "on the Jewish problem", but it is clearly elevated to "human society" in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re-establishment is that only by establishing a self-conscious otherness and promoting each other's development in solidarity,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can individuals truly become people who develop freely and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can be truly realized. The explanation of this logical result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people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and to ease the complicated and tens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2AZD003)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7046)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保民;;《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管窥[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张亚君;杨楹;;论马克思政治解放视域中的“宗教问题”——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解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江喜;;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李福岩;;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探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乔翔;;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思想探析[J];唯实;2012年02期
6 李咏梅;;马克思的民生进路: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7 丁新宇;谢鸿昆;;政治解放及其现实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王沪宁;;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发展:马克思的构想[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02期
9 贺长余;;从人民到公民——马克思第二条政治解放路径的回归[J];理论月刊;2014年04期
10 陈晓楠;王刚;;马克思政治发展思想浅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韬;;马克思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关系问题初探[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胡伟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移民政治”与马克思“普遍交往”的深层契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蒋红;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N];光明日报;2008年
3 《马克思上层建筑理论研究:基于国家议题的论述》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 郁建兴 课题组其他成员 周俊 徐越倩 肖扬东 何子英 江华;重建马克思上层建筑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伍俊斌邋焦丽萍;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之克服[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时代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2 胡晓;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网络公共领域治理[D];中南大学;2013年
3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李永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裴丽梅;马克思社会共和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3 朱金辉;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6年
4 郝东升;《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谭礼果;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及其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起;人的解放学说的深刻阐释[D];广州大学;2012年
7 韩冬;马克思关于“犹太人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满小静;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10 陈明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33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03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