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2 09:47
【摘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他人有关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从而形成的科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黑格尔以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的方式把社会理解成为有机体;费尔巴哈也力图以抽象的“爱”原则把人类社会描绘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但是他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索,但是由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欧文等各自描述了社会改革的方案,却没找到其实现的途径而陷入空想。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用生物有机体观念来分析社会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进行系统考察,指出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遵循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把他们所创立的新历史观称之为“实证科学”,而这种“实证科学”从实质上讲,就是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遵循其内在必然性并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是一个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唯物史观的建立。《资本论》等著作的发表对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使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更为丰富。正如马克思所说,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世界,他的新的唯物史观是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中改变整个世界。 马克思的这种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产生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扬弃与超越。深入解读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理清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之间的理论渊源,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Marxist social organism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theory. Marx,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and absorbing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of other people's thoughts on social organism, based on the realistic people and their realistic activities, inspected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formed a scientific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Hegel understood society as an organism in the form of self-movement of absolute spirit. Feuerbach also tried to portray human society as a harmonious organism with abstract "love" principle. But he does not understand that human practice itself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The social organic thought of utopian socialism has deeply explore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capitalism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Owen and others have described the plan of social reform. But did not find its way to achieve and fall into fantasy. Positivist Conde, Spencer's social organism thought is actually a kind of view and method to analyze the society with biological organism idea. Marx founded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and inheriting. Through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whole social life and its relationship, Marx pointed out that the human society is based o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at 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 exist at the same time and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German ideology, Marx and Engels follow the "new materialist" worldview of "social life is in essence practice", and call their new historical view "empirical science". In essence, this kind of "empirical science" regards human society as an organism which follows its inherent inevitability and constantly develops and changes, and is a self-renewing organism which is generated on the basis of human practical activities. Marx's research results in political economy greatly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publication of "Capital" and other works scientifically demonstrated 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It makes 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more abundant. As Marx said, the old philosophers only use different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world. His new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o change the whole world in the practice of transforming the material world. 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which originated from man's practical activities, successfully realized the subl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c thought. A thorough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origin between 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and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俊花;李锋;沈艳花;;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启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理论界;2011年08期

2 高天琼;贺祥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两型社会”建设探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郑爽侠;;谈法学研究中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J];科技与企业;2011年07期

4 董必荣;;马克思如何理解经济学的哲学贫困——以《哲学的贫困》为例[J];哲学动态;2011年05期

5 王慧;;深入透析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尤春媛;;当代中国政府文明及其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东;何爱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探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万鹏;;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人文关怀指向[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王丽红;;弘扬和谐理念 促进宗教和谐[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玉琛;;浅论马克思的社会观及其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邹兆辰;邓京力;;现代化教育进大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现代化概论》教学为例[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葛林;束兰根;;试论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化[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9 李晗;;贫困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控制[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10 许敏燕;于希勇;;论网络时代主流价值观的重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舒迪;研祥集团:播撒扶贫的“种子”[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他们用劳动赢得尊重[N];青岛日报;2010年

3 聂锦芳 北京大学哲学系;重塑学术灵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俞吾金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形态理论有多重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新;科学发展的本质[N];光明日报;2009年

6 四川外语学院 杨国蓉 重庆大学 杨华;技术与生态的价值疏异及主体回归[N];光明日报;2009年

7 谢名家 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文化经济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广饶县稻庄实验中学 李美燕;如何鼓励学生学习[N];学知报;2011年

9 徐天亮;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贵在保持清醒头脑[N];人民日报;2008年

10 王霞 孙健;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N];烟台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蔡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吴辉;迪尔凯姆社会事实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慧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2 周雷;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开鹏;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4 陆瑞杰;社会有机体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王娜;图书馆有机体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聂忠;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远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文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马全占;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透视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刘晓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59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59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1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