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world is in a period of steady development. China's ideological field in general tends to the state of healthy development. However, we must realize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changes, various ideological trends are intricate. At home, our country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period and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prominent perio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ave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unemployment, corruption,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widening income gap. In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ackground, globalization is in full swing, and various countries and nations have launched fierce competition in various fields. Therefore, various ideological debates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our country have been constantly, showing new situation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s also facing new challenges. Here, how can we strengthen and consolidate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provide rich spiritual nourishment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better ensure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of reform,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To become a major issue that deserves our attention and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The concept, content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t ideology; secondly, the connota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From the Marxist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value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 with the tim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o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hina facing the challenges;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and probes into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all kinds of challeng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t pres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The aim is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consolidate the unified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晋玺;“学术化”与自由化,兼谈“双百”方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9年Z1期
2 蒋旭东;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方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赵勇;;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概念解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5 王和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6 王晗;牢牢把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和根本点[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亮思;意识形态“多元论”与坚持马克思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02期
8 王江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J];宁夏党校学报;2001年06期
9 姜辉;;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变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10期
10 陈锡喜;;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意识形态根据及其核心话语[J];探索与争鸣;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平;;思想解放与“两个解放”[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2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肖力;邢洪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吴承忠;阳纯希;;国外游憩政策初探[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李树刚;潘宏宇;;浅谈“工程装备型”矿井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顾颖;;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市场机制与意识形态——激励制度的结构架设与功能整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蒋小波;;语言·族群·意识形态[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N];吉林日报;2009年
2 李俊伟;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创新指向[N];学习时报;2009年
3 上海哲学学会会长 陈章亮;意识形态的较量实质是价值观的较量[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何怀远 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全球屏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大气层: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新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黄传新 吴兆雪 叶政;深入把握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构成要素[N];人民日报;2010年
7 鲍勇剑;入侵脑细胞[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8 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陶军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9 朱继东;恪尽职守慎言“雷语”(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多吉坚赞 中共那曲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N];那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3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5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7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9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汤斌;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国清;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金秀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后现代表现[D];吉林大学;2005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振飞;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政治意识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牛慧珍;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6 胡智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教化有效性的基础与有效社会教化的实现条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尚丹露;身体·审美·意识形态[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梁世伟;浅议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美娟;发展与疏离[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92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92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