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群众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7 12:29
【摘要】:群众观是马克思毕生理论探索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从诞生之日就崭露头角,充满生机活力,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也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马克思群众观以其真知灼见照耀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闪烁着智慧之光,为后世学者对群众观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探索空间。本文以马克思的基本精神为统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采用文本解读和史论结合的方法,还原马克思群众观的本真面目。通过梳理马克思群众观的发展轨迹,探讨马克思群众观的历史生成和基本内容,更加深刻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本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理论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始终将目光锁定在人民群众身上,其理论的创立也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树立了为人类利益谋福祉的伟大理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论证了人的自由和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要把世界的创造主体交给人而不是神,显现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群众观的思想倾向。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极力维护穷苦人民的物质利益,为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摇旗呐喊。在《德法年鉴》中,马克思把哲学看作是无产阶级自我解放的“精神武器”和“头脑”,他试图找到改造现实的力量和途径,改变群众的境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哲学人本主义、经济学思想和共产主义学说等方面关注工人阶级,从实践主体角度阐述了无产阶级的生存处境、发展命运以及无产阶级的解放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在一定意义上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作的论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了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具有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在本质上则是阐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宣言书,书中马克思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道路,揭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我解放乃至全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 在理论的深化发展时期,马克思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丰富和完善了群众观。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通过对路易·波拿巴复辟政权的分析,强调了农民对于革命斗争的重要性,指出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要获得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团结农民,防止资产阶级从中作乱。花费多年心血著作的《资本论》则被恩格斯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经济基础出发,找到了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途径和方法。在晚年的《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透过革命实践活动,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和作用,对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和社会形态做了科学的设定。 在整个群众观的构建体系里,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确立起一条与以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完全不同研究的路径:以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与彻底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实践”为逻辑起点,围绕群众与现实社会、群众与历史发展的关系,逐渐延伸出其群众观,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决定作用,恢复了人民群众作为世界历史创造者的本来面目,彻底地、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论证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的可能性。 群众观在前苏联领导者那里得到了充分且详尽的发展。前苏联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乃至国内战争的胜利,无不充分彰显出人民群众的革命性,展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不可阻挡的伟大力量。群众观的发展在我国也曾一度达到高潮,一系列群众运动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盲目推崇的群众运动也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初期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危害。在群众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沉痛教训从正反两方面昭示了马克思群众观的价值所在。当今时代是群众的时代,深入马克思群众观的研究,把握群众观的实质,不仅可以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体现出时代的要求,也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坚定的理论支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D252
本文编号:231637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D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德海;;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向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王新建;;简论党的执政为民理念与群众史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毛豪明,王丽娜;近二十年来历史创造者问题论争评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杜家贵;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杨河;马克思认识论基本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姜华;西方历史哲学视野中的历史演进与人的主体性问题[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8 庄严;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历史主体的深层理论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9 李雪沣;胡东;;人民概念政治性的宪政解读[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10 徐晓宇;梁秀芝;刘阳;;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群众史观部分讲解的商榷[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2316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31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