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对恩格斯晚年社会历史观的误读及解析
[Abstract]:Engels' view of social history in his later year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theo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theory reinterpreted by Marxist scholar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However, since Engels died, especial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Engels' image has been reduced to "economic determinist", "materialist", "mechanist", "democratic socialism" and so on. Thus it was thought that his thought was contrary to Marx's. These misreading can b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economic basis, Engels in his later years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ocial factors in th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its "in the final analysis" of the role;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emphasizing that man creates history, Engels points out that man is the medium of economic "final analysis". Third, in terms of the revolutionary strategy of the proletariat, Engels adheres to the theory and strategy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at violent revolution is not the only one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Universal means, but it is any other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ong guarantee.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A004)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孙国东;;法律哲学的社会—政治基础——论马克思法律理论建构的“社会—政治法律哲学进路”[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3 李金辉;;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反思[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4 沈湘平;;以“回到”的方式“经过”[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5 徐晓风;刘爱军;;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兼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意识形态思想[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6 黄辉;;缺失与建构:法律意识形态主体性反思[J];比较法研究;2010年02期
7 牛志鑫;;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思想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8 沈湘平;;回到整体的历史科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曹毅哲;;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和社会遗传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祝利民;;由意识形态对历史的遮蔽到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历史的解蔽[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俞吾金;;G.A·柯亨的功能解释理论批判——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决定论的新形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金瑶梅;;试论阿尔都塞后期自我反思的三大缘起[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3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干成俊;;意识形态辩证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王南n\;;历史行动或改变世界的哲学何以可能——从后马克思主义回归马克思[A];实践哲学的使命——首届“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发言文稿[C];2011年
7 徐长福;;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张力面面观[A];实践哲学的使命——首届“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发言文稿[C];2011年
8 钱广荣;;思想政治教育之“思想”析论——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范畴的一种学理分析[A];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6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8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治隆;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刘楠;对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的一些认识[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6 吴鸣;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D];河南大学;2011年
7 邹亮春;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学转向”[D];吉林大学;2011年
8 庄忠正;历史哲学还是历史科学[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时松;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胡乐野;独立的声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桂钿;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从古到今的社会历史观三探[J];新长征;1998年06期
2 邹季荣;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隐性前提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9期
3 张一兵;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说”之新解[J];现代哲学;1991年02期
4 窦晓东;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说”探析——同张一兵同志商榷[J];现代哲学;1992年01期
5 郭海云;;简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观[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6 赵伯飞;评工艺乐观主义社会历史观[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院刊;1995年03期
7 杨鲁慧;论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相统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1期
8 王晓升;;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兼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实证主义趋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9 汤文曙;;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变革的三个理论关节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仲秋;试论唯物史现的创立与旧的社会历史观的联系(提纲)[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杰廷;;论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2 汤文曙;;历史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并存和统一——对马克思历史观的一种解读[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志尚;;历史唯物主义与“以人为本”[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芳恒;;论少数民族哲学与社会思想的应有地位和作用[A];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5 陈志尚;;历史唯物主义与“以人为本”[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徐春;;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7 张三元;;以人为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8 李世向;;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及其重大指导意义[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陈志尚;任菁;;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荀春荣;;第二讲 沿袭了几千年的唯心史观[A];学习历史唯物论二十讲[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林立 张微;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奚广庆;世界观和方法论创新的最新成果[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武玉海;坚定理想信念重在抓好两条[N];山西日报;2004年
4 蔡中宏;与时俱进:“三个代表”的灵魂[N];甘肃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敖琴;洛克社会历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天仁;狄德罗社会历史观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彭坚;梅叶社会历史观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童中平;瞿秋白的社会历史观[D];湘潭大学;2003年
5 潘超儒;伏尔泰社会历史观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海英;论培根的社会历史观[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泽春;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个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建树;孟德斯鸠社会历史观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云梅;莫尔社会历史观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邹佳呈;亚里士多德社会历史观若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86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38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