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4 18:22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胜利,毛泽东思想也取得了良好的大众化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如正确认识、理解和坚持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认识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通俗化的形式展现在大众眼前;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要重视理论工作对伍建设等,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综合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等方法。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对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分析,对在当代推进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和探索。本论文主要包括六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概括出本论文的理论创新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大众的的基本概念,理清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中西方关于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不同之处。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必要性,即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通过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思想为什么要大众化?即毛泽东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大众化的原因。进而得出主要的原因有:基于中国革命现实的需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基于理论宣传的需要、基于历史经验的需要、基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等几个方面。 第四章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形成与发展,从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不同时期的著作里梳理出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发展轨迹,形成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 第五章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并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将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放在整个的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当中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其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在进一步得出其当代启示。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的通俗化和普及宣传、善于用中国传统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加强学习、改善领导党的领导方法、通过群众运动、反对错误思想、针对不同的群众,采取灵活多样的大众化方式。 第六章毛泽东思想大众化历史经验的当代启示,通过研究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论述,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新形新问题,进而总结出毛泽东思想大众化历史经验的当代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通过研究论证,确立如下研究目标:1、通过学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研究总结并理清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2、理清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中西方关于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不同之处;3、理清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此说明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科学性和实事求是性;4、研究毛泽东思想大众化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并服务于现实,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研究能进一步揭示出其对我国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何启示。 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实事求是性,与时俱进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毛泽东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宣传和普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大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初学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泸州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张笑扬;;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J];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3 叶楠;;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J];福州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4 曾敬远;;毛泽东选秘书[J];老友;2011年07期

5 李民;;中共早期青年领袖的三大特征[J];人民论坛;2011年19期

6 赵宇贤;;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6期

7 ;中共早期的青年领袖[J];天津政协;2011年07期

8 王霞;;试论毛泽东人格形成的民族文化渊源[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赵培章;;也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10 周英勇;;两种制度在金融危机下的对比[J];现代交际;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丽娟;;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2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凌海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座丰碑——论《新民主主义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公木;;坚持运用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张静如;石国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毛泽东思想[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赵万钧;;毛泽东的文化观及其对新中国文化的影响[A];毛泽东与中国历史文化[C];1993年

7 曹军;;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的基本历史经验[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蒋葆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继承丰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理论研究论文集[C];1994年

9 朱云;;论毛泽东思想方法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10 王诚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新之路[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佘峥;厦门大学筹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N];厦门日报;2008年

2 方立;怎样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N];经济日报;2001年

3 严昭柱;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N];人民日报;2001年

4 吴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三大论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吴娜;让理论著作真正走向大众[N];光明日报;2010年

6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 郭萍;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N];德州日报;2009年

7 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张全景;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是长期任务[N];德州日报;2010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徐崇温;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N];光明日报;200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伟光;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的能力[N];光明日报;2009年

10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吕贵;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张三萍;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刘时松;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4 沈赋涵;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在张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6 姚兴强;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10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00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00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b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