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留学岁月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28 20:28
【摘要】:1920年,16岁的邓小平抱着"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梦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经历求学、做工、参加革命,再转赴苏联求学,到1927年回国时,年仅23岁的邓小平已成长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职业革命者。七年留学生涯的磨练,对邓小平革命人生观的确立、工作能力的培养、理论素养的提高、思维开放性的形成、爱国热情的升华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bstract]:In 1920, 16-year-old Deng Xiaoping, with the dream of "saving the country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aving the country by industry," went to France for work-study studies, went through studies, worked, participated in the revolution, and then went to the Soviet Union to study, and by the time he returned home in 1927, Deng Xiaoping, 23 years old, has grown to be a professional revolutionary with firm communist beliefs. After seven years of studying abroad, Deng Xiaoping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Deng Xiaoping's revolutionary outlook on life, the cultivation of his work a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his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 the formation of open thinking, and the sublimation of patriotic enthusiasm.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分类号】:A8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亚历山大·瓦季莫维奇·潘佐夫;达利娅·亚历山大洛夫娜·斯皮恰克;陈鹤;;邓小平在莫斯科(1926年—1927年):一个革命者和未来改革者思想的形成[J];党的文献;2013年04期

2 史唐;;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回忆[J];百年潮;2005年02期

3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J];图书馆;199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航;;试论邓小平人格精神之基本内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李忠友;;邓小平高尚人格风范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3 刘晓云;;论邓小平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成因及特征[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司庸之;论“刘邓”团结共事之真谛[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陈胜婷;邓小平的人格风范与当代大学生科学人生观的构建[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谢兴志,鲜于浩;蔡元培与中法文化交流[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1期

7 黄修卓;;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邓小平党建思想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9期

8 胡志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综述[J];党史文苑;2009年18期

9 富耀南;略论秦邦宪的历史地位[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02期

10 王少波;张笑扬;;民主纠错的运用及其对现代政治治理的启示——以遵义会议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永贤;;浅论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及其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陈欣德;;邓小平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A];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4年

3 王平;;浅析邓小平关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2年(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2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3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士伟;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李政敏;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志军;历史丛林中的路标[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华;国籍立法: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家利益[D];暨南大学;2003年

9 李军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长江;邓小平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黄立明;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晓军;邓小平经济改革创新思维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田欢欢;毛泽东、邓小平调查研究比较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庞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学习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程涵;留法勤工俭学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女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古文强;毛泽东学习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豪;邓小平决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钟欢;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重礼 ,■立军 ,孙福才;邓小平与蒋经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一段交往[J];党史博采;2002年11期

2 周重礼 ,孙福才;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中国革命[J];福建党史月刊;2002年11期

3 王中人;斗争激烈的“赤都圣地”——莫斯科中山大学全程实录(上)[J];党史纵横;2003年01期

4 王中人;斗争激烈的“赤都圣地”——莫斯科中山大学全程实录(中)[J];党史纵横;2003年02期

5 王中人;斗争激烈的“赤都圣地”——莫斯科中山大学全程实录(下)[J];党史纵横;2003年03期

6 周重礼;扑朔迷离的莫斯科中山大学[J];世纪桥;2003年03期

7 史唐;;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回忆[J];百年潮;2005年02期

8 先安顺;;苏联创办莫斯科中山大学探析[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9 张秀洁;;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政治性特点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谢怀丹;曹敏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生活回忆[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唐茹玉;陈铁健;;瞿秋白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纠结——《清校问题》中俄版本比对与相关史实[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七辑)[C];2013年

2 叶栋;;瞿秋白一些著作的真伪与写作时间考辨[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3 钱听涛;;瞿秋白《清校问题》研析[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4 钱听涛;;瞿秋白与中国留苏学生问题[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钱听涛;;瞿秋白与中国留苏学生问题[A];瞿秋白研究论丛——纪念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65周年专集[C];2000年

6 钱听涛;;瞿秋白与中国留苏学生问题[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7 徐久刚;;邓小平和爱国主义[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焕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创办及其在国共关系史上的地位[N];团结报;2001年

2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董晓敏 詹婉容;莫斯科中山大学:5年培养859名中国留学生[N];深圳特区报;2011年

3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张泽宇;培养国共两党青年精英的机构[N];深圳特区报;2011年

4 韩显阳;俄罗斯关注中国当代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5 刘焕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创办及其在国共关系史上的地位(下)[N];团结报;2001年

6 李燕朝 刘志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由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顾玉清 刘华新 张光政 于青 孙天仁 吕鸿 于景浩 王如君 王小光 牛瑞飞 王新萍 采编;域外寻踪大感动[N];人民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邢爽;见证友好历史 展示和平画卷[N];黑河日报;2007年

9 张如安;党内理论实践家吴亮平[N];宁波日报;2007年

10 ;李翔梧 刘志敏[N];人民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2449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49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1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