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视域下的危机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23:25
【摘要】: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一部人类活动史,也是一部与危机的抗争史。反观整个人类社会,自其诞生以来,便在进步与危机的交织之中匍匐前进。过往,局限于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相对较弱的主体意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社会的影响较为式微,危机也大多呈现出轻微、局部与潜在的特点。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人类活动的利害二重影响不断增长放大,一时之间,危机如施魔法一般,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铺展开来。危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确切而言,危机是人类主体以人类活动为中介,化解矛盾、谋求生存的实然遭遇。从存在论的角度看,危机是人类主体不可避免且必然遭遇的矛盾状态;从实践论的角度看,危机是人类活动招致的客体反主体效应;从认知与评价的角度看,危机是活动主体对人类活动反主体效应的主观感知与否定评价。人类活动作为活动主体依照自身目的,藉由一定中介,赋予外部质料以特定形式的活动,内含多样化的要素构成与多元化的结构体系。其中现实的人及其所指向的对象分别作为主体与客体构成人类活动的两端。而除了活动主体与活动客体这一结构之外,人类活动也包括目的—手段结构、过程—结果结构等等。在这些结构之中,不同要素间的排列组合造成了要素、结构、要素与结构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关联与矛盾关系。而对于人类活动而言,在活动主体的中介之下,这些要素及其矛盾关系,既作为动力因素维系着人类活动的开展,也作为消极因素瓦解着人类活动的进行。如在人类活动中,人们不仅常常因为忽视甚至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而招致客观世界的报复,也常常因为自身活动的盲目性而招致危机发生。此外,因受利益体系支配,人类活动也常常因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等等而招致同人的预期结果相抵触的不良后果。活动主体与活动客体的矛盾是危机生成的根本原因。一定活动主体在藉由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价值活动作用于对象客体时,总是不可避免的与对象客体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一方面藉由“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形式相互转化,另一方面则以激化爆发的形式导致危机出现。就认识活动而言,作为活动主体观念把握活动客体、活动过程、活动关系与活动结果的活动,认识活动“以理想意图和理想力量的方式,在观念上实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两种存在方式、两种运动形式和两种发展逻辑之间的交织融汇及能动转换”。(1)在其中,认识活动凭借其前瞻预见、即时同步、回溯反思的功能对人类活动起着引领作用,但同时,认识活动也因蕴含着主体认识有限性与客体规定无限性的矛盾、主体认识主观性与客体客观自在性的矛盾、主体认识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而成为诱发危机的导火索。而在认识活动之外,人本质是上以实践的方式同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即人是以自身的尺度——能力尺度、需要尺度与利益尺度——为出发点去看待和改造外物的。但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囿于主体能力尺度有限性与客体尺度制约性的矛盾,人类活动常常在不同程度上招致反主体效应。另一方面,源于主体需要开放性、无限性与超越现实性的特点,需要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满足性。尽管这种不满足性致使需要总是倾向于向活动主体输送“为我超越客体现状”的指令,进而指引活动主体以“更新”的主体尺度把握和规范客体。但这种不满足性却也常常导致主体需要与客体现状之间激化的矛盾形式,造成活动主体对对象客体的失当性改造,进而诱发活动危机。同时,对于危机生成,主体利益分散性与不同形式的利益矛盾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在价值活动中,囿于评价形式主观性与评价内容客观性的矛盾、评价标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价值因素合理性与认知因素真理性的矛盾,人们常常难以形成正确的评价与预见,也因此导致危机四伏周围。活动目的与活动手段的矛盾是危机生成的直接原因。目的要素是人类活动的内在依据,手段要素是观念目的走向客观现实的外在中介。目的要素与手段要素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同时手段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这种相对独立性不仅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独立性,也表现为功能与作用的独立性。在人类活动中,目的与手段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接引着人类活动无限趋近其所预想的结果愿景。但毋庸置疑,人类活动也总是囿于活动目的的误导与活动手段的误用而步入危机困境。如马克思所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反观目的要素、手段要素与危机生成的内在关系,我们发现活动目的与活动手段的矛盾是危机生成的直接原因。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活动按需生产的目的被资本增殖自身的目的所取代,社会交往活动异化为“为交换而交换”的活动,精神生产活动受“物化”影响日趋俗化;物质生产手段的破坏性与反生态性、社会交往手段的异态化与负效应、精神生产手段的压制性与反噬性日趋严重。而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触发并加剧了人类活动的危机。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矛盾是危机生成的间接原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矛盾”是就狭义的意义上使用的。即从广义上来看,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矛盾包括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矛盾,而狭义层面上的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矛盾则专指除却“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等矛盾之外的“过程与结果”的矛盾。一般而言,对于现实的人来说,要想取得预想效果,就不仅要充分调动自身蕴藏的内在潜能,设定活动目的、活动方案,选取活动方法、活动手段,合理规划、支配并控制整个活动过程;也要综合考量活动结果与活动产品的长远效果,进而展开进一步的操作与行动。但即使是对以上每一环节均做出了精心谋划,人类活动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危机倾向。而当人类活动过程出现目的偏差、方向偏差、方法偏差、局部操作偏差;活动结果源于效率与结果的矛盾、较近结果与较远后果的矛盾而出现“潜在副作用”与负效应之时,这种倾向便会更为突出。结语部分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得出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尝试探索可能的策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A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玉珏;刘怀玉;;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2 范宝舟;;货币与个人交往的偶然性[J];哲学动态;2012年03期

3 胡为雄;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4年08期

4 郝永平;危机问题的哲学探究[J];求是学刊;2003年05期

5 戴述初;论精神生产力[J];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松;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李鹏飞;社会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交往探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魏广志;社会冲突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4 王现伟;从绝对理性到有限理性[D];吉林大学;2013年

5 杨亮;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陶庭马;生态危机根源论[D];苏州大学;2011年

7 尹建军;社会风险及其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8 张红梅;公共危机的应对与中国政府的理性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9 高峰;社会秩序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陈先才;当代国际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博超;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资本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2 别玉满;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青;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董研;政府危机管理与社会参与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10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710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e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