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笔者之所以把“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当下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精神状况,迫切要求从根本上澄清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及其实质。 邓小平曾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的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就是搞共产主义”,话中蕴藏着对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极度关注,和对中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对于在充满变幻的“林间小路”摸索着前进的中国人来说,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拨开迷障,走向光明大路上的一个“导向”。曾几何时,也正是这种理想,支撑着往昔无数先烈为之劈荆斩枝,把苦难的中国引向瞩目的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的现在,也难有光明的未来。 可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也遭受着种种挑战。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考验着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志。记得在苏联解体尘埃未定之际,当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抛出共产主义已“寿终正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无可匹敌”的“历史终结论”(The End of History)(1991年)的时候,一时间,“共产主义死了”、“资本主义不朽”的呼声,从西方蔓延到东方。从此,“共产主义渺茫论”似乎也成了中国人挥之不去的阴影。上个世纪80、90年代围绕着“共产主义渺茫论”的大讨论见证了这一问题。时下中国,随着商品市场经济向纵深处展开,所有的一切都被纳入资本逻辑的物化装置中。物质利益的促逼,滋生了人们精神上的“无家状态”,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基于理想社会的“迟到”而对共产主义失去了“耐心”,延续着“共产主义渺茫论”;资产者则为理想社会的哪天降临而“胆颤心惊”,出现了“共产主义恐惧症”;还有人不顾现实,宣扬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如此等等,共产主义理想被置于空前的危机之中。国内很多有担当的学者,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马克思学说的生命力,出现诸如“真正的马克思”、“回到马克思”、“保卫马克思”的研究热潮。我们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在现实中遭遇如此之乱象——“渺茫论”、“恐惧症”或“平均论”。从思想上看,这直接导源于人们对“什么是共产主义及其科学实质”的“无知”。“神奇的预言是童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列宁)”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的预言”,但其“科学实质”和“科学性”又长期处于晦暗不明之中。 本文主旨意在阐发这个问题,而阐发之路就是“回到马克思”,并且要回到原本的马克思,以彰显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实质。论文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马克思的原著,以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理论实质为线索,以社会理想的方法论原则、存在论承诺、科学基础、生产机制、价值目标为构架,来确证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存在于现在的未来”,是最适合于个人发展的社会生存环境。因而,它是人类最值得追求的社会理想。论文的基本概要如下: 导论:论文从清理时代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的误解出发,以说明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实质是“基于‘是’的‘应该’”,“是”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科学基础——历史规律;“应该”是马克思社会理想的价值目标——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建构也有其方法论原则,而要想切中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实质,就必须从其方法论“工具”入手。笔者认为,其方法论原则是“总体性”辩证法,它不仅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规范基础”(肖恩·塞耶斯),也是“自由的脉搏”(罗伊·巴斯卡尔)。 第二章:一种思想往往有其哲学存在论上的承诺。本章分析了马克思社会理想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论的开启过程,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三章: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科学基础。本章分析了马克思社会理想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历程,及其两者的内在关系。 第四章:马克思社会理想与空想社会理想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凭空设计的,是从资本主义母胎中生成的。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历史局限、历史归宿的批判性分析,以阐释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现实生成机制和“可欲”本质。 第五章:是本文的落脚点。本章分析了“基于‘是’的目标”,也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核心价值取向——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结论:基于以上原因,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的社会理想,是有着浓厚人文关切的社会理想。因而,它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社会理想 唯物史观 自由人联合体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导论 马克思社会理想概述9-23
- 第一节 被时代所误解的思想9-12
-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缘起12-18
-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实质18-23
-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方法论原则23-37
- 第一节 西方传统社会科学的实证性进路23-28
- 第二节 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抽象性进路28-31
-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总体性”进路31-37
-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存在论承诺37-55
- 第一节 传统“本体论学说”37-42
- 第二节 马克思的存在论学说42-51
- 第三节 存在论视域中的社会理想51-55
-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科学基础55-84
- 第一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确立历程55-67
- 第二节 波普尔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诘难67-73
- 第三节 以唯物史观为科学基础的社会理想73-84
-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生成机制84-117
-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84-89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89-101
-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101-117
- 第五章:马克思社会理想的价值目标117-145
- 第一节 个人117-125
-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125-133
- 第三节 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33-145
- 结论 值得人类为之奋斗的理想145-148
- 参考文献148-152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152-153
- 致谢153-1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云;珍惜自己对理想的爱和真诚[J];领导科学;2005年13期
2 陈勇;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3 朱俊松;;传奇以弘道——《柳毅传》主题新探[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4 季金华;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永葆革命军人政治本色[J];理论界;1997年03期
5 王观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J];长江论坛;2004年06期
6 原淑玲;和谐社会:人类最美好的追求[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5年02期
7 王子今;;《太平经》中的“和合”意识探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8 余晓梅;;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契合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3期
9 施平;让理想的光辉普照[J];了望;2000年29期
10 王保国,崔佳;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社会理想的迁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明华;;马克思人学的现代意蕴[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李杰;;当代中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综述[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3 巩蕴斐;;社会理想与民生设计——从社会理想看民生设计[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王立行;;论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5 徐海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6 汪信砚;;社会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俞可平;;善治与和谐社会[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8 李志红;;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9 马元良;;中华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理想[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夏爱红;于萌苗;;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社会理想的升华[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步云;和谐社会有三重属性[N];北京日报;2006年
2 范曾;向和谐社会表达[N];法制日报;2007年
3 丁元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要务[N];文汇报;2006年
4 马正清;也说“保持和谐之心”[N];西藏日报;2009年
5 刘剑;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理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6 胡富辉;坚定信念要有五种追求[N];战士报;2008年
7 最高人民法院监察室 余士军;论人民法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N];太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姚依农;徐志频:只有在社会边缘才能看清社会[N];湘声报;2010年
9 王素莉;“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N];学习时报;2006年
10 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双聘教授 程伟礼;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共识[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曙光;以人为本“元”论[D];武汉大学;2010年
4 施向峰;现代政治道德的内在理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潘玉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李杰;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余华;冯契的理想观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9 陈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黎明;伦理学视域下孔子与柏拉图社会理想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徐士青;马克思“个人”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逻辑[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春华;马克思个体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彭宗忠;论马克思人学革命[D];燕山大学;2012年
5 叶小荣;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丽丽;马克思的个体性思想及意义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张斌;马克思人性论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程健;“人”的发展的诠释[D];山东大学;2012年
9 郭剑林;近现代中国社会理想的变迁及其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韩凤桐;论马克思实践人学[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7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