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民思想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0-08-04 19:45
【摘要】:毛泽东的人民思想形成于中国革命伟大历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观的继承。毛泽东的人民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理论。毛泽东的人民观早期受民本思想的影响,民众大联合是毛泽东早期人民思想的质的飞跃。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前中期毛泽东在明确区分敌我友之后,逐渐形成了“人民”的概念,并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忠实、最可靠的同盟军。他在抗日战争初期提出了“人民的全面的战争”思想,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国内国外统一战线,并将为人民服务思想广泛传播。解放战争时期为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在经济方面改善人民生活,政治上推行民主制度、反映群众意见,军事上充分发动群众壮大我军力量,争取了全国的胜利并为新中国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民思想的特点体现为三个方面:根据社会矛盾转化诠释“人民”概念、强调人民范围的广泛性、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毛泽东的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人民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具体为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并在这一路线的指导下,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提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思想,认为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毛泽东的人民思想本身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的有关界定,深刻阐述了人民是个历史范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内涵。毛泽东在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基本原理下,创新发展了这一理论,并通过这一原理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作出了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提出的“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对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主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和决定力量”是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创造发展了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价值活动的评价主体和价值成果的共享主体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阐释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的同时揭示了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内在关联,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毛泽东人民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和来源,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实现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A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潘宁;周毅;;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贡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2 汪洪;;论毛泽东人民思想的发展历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一雯;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全局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马文涛;毛泽东人民观及当代意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宏利;毛泽东人民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1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781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2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