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0-10-23 11:15
   尽管称谓不同,但群众从来就有。不管是中国古代群众附庸愚昧的定位,还是西方视域的乌合之众,群众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直到进入马克思主义视野。唯物史观的创立,理顺了群众的世界,群众也获得了正本清源和本真解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唯物史观的理论支柱,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看待群众地位和作用,并正确处理与群众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和形成轨迹,其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在历经“关注群众”、“走近群众”并最终“走进群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人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因此,人不仅有自然的关系,更表现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动物,人需要对关系相对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看法,涉及到“群众”这个群体的就是群众观问题。总体上,群众观是有关群众问题的世界观,是对群众相关问题稳定、连贯和系统的追问与思考而形成的关于群众的地位、作用等的总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哲学世界观在群众世界的具体体现。时代的问题往往会表现为“群众的问题”,对群众世界的追问与思考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哲学立场的差异,群众观也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意义之别。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历史唯心主义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大多数思想家把历史的发展诉诸于“英雄”之流,从而以一种唯心史观的迷雾抹杀了群众的真正地位和作用。早在1844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青年马克思表达了对于德国现状不满:“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时,他提出了“实践”的解决方案——“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专注于自身,而会专注于课题,这种课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显然,像黑格尔那样的唯心主义大师不可能是实践的真正主体,实践主体只能是理论所掌握的群众。正如《导言》中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里,马克思确立了实践的意义,思想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思辨,而是融入社会实践。也首次确立了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实践中的伟大作用,初步奠定了唯物主义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著述中,进一步阐明了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财富的创造者的思想;揭示了人民群众的自我解放及解放道路;论证了人民群众与政党的关系、无产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以及世界范围内民众的大联合等重大群众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扬弃西方传统群众观而创立的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经过普列汉诺夫等人的初步尝试,列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俄国化,形成了列宁群众观,并助力开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这一进程中,毛泽东确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内核,邓小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坚实基础,江泽民胡锦涛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习近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新境界。作为马克思主义怎么“看”群众、如何“待”群众的实践思考和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群众主体论、群众力论、群众关系论、群众工作论、群众标准论构成的严密逻辑体系。与黑格尔等人排除群众来建立思想体系进而解释世界不同,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以实践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历史哲学体系,聚焦群众的世界,确立起群众的主体地位,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怎么“看”群众的逻辑。群众是“对象性”活动的能动主体,并在“对象性”活动中释放和表现出群众的主体性,其基本表现为群众的认识力、实践力、审美力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整体的群众力。正是在群众力物化和实现的过程中,形成了近代以来社会历史特有的政党关系。依据主体间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考察了群众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群众关系的理论。于此相关,由“看”群众决定并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待”群众的问题,即“群众工作”的理论应运而生。同时,回应群众对群众工作的评价,马克思主义把外在的群众评价转化为群众观内在的群众标准的问题,并建立其群众标准的理论。至此,形成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因此,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依然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从理论视域讲,不仅有利于批判唯心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的解构,有利于群众时代群众话语体系的构建,更有利于深化对新思想价值精髓的理解。从实践角度看,不仅有助于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也有助于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同时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A811
【部分图文】: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马克思主义


至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三者的关系已然明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统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本身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在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总之,厘清概念才能正确构建逻辑体系。梳理并建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须首先澄清相关认识上的误区,打破惯常思维,所谓不破不立。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史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各自有其特定内涵,相互之间又紧密关联。不管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政治实践中,如果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关概念的内涵都没有完全搞清楚,又何谈自觉认识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呢?

群众,马克思主义,体系,群众工作


其理论体系在如下逻辑中获得建构:人民群众是能动的、“对象性”活动的社会历史主体(群众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这种主客体关系往往表现出群众的主体性,其基本表现即群众的主体力(认识力、实践力、审美力)等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政党组织力。正是在对自身之外的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改造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涵盖近代以来的政党关系,依据主体间性原则,必然涉及考察群众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群众关系)。除此之外,由“看”群众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待”群众的问题理所当然被论及,这就是“群众工作”的问题。有群众工作就有群众对“群众工作”的评价问题,即群众评价。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看待“群众评价”,顺理成章会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在的“群众标准”的问题。具体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第一节 群众主体论

趋势图,马克思主义,群众,文献


第一,总体趋势。从图1可知,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与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并不匹配,或者说未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研究高潮(发文数量体现)集中在2013年至2015年,文献数量分别为27篇、45篇、26篇。截至到2018年底,其余年限发文数量未超过20篇,绝大多数年发文数量为3篇左右。引证文献数量峰值出现在2018年,达到139种,2015年至2017年引证文献数量均超过100种,其余年限较低。引证文献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主题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度等状况。第二,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或简称“共词网络”,考察某学科或方向的主题词在同一文献中两两出现的情况,以示两词之间的内在联系程度及亲疏关系,用以发现该学科或方向的研究热点、结构与范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治法;;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殷凤敏;;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传承;2009年08期

3 易佳乐;;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意蕴及世界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9年01期

4 尤文梦;肖芳;;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1期

5 孙万君;王瑛;;以五大发展理念助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昌吉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6 邓登瑶;;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方论刊;2017年05期

7 李鹏涛;;浅谈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作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6年02期

8 李文管;孙慧娟;;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的实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10期

9 周利生;王钰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党史文苑;2013年06期

10 李强;邓湖川;;网络视域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学习月刊;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D];东南大学;2019年

2 仲海涛;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应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巢陈思;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霞;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6 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杨全海;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浩;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9 朱晓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10 李进;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2 蒋诗谣;民生视角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3 罗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李玉奎;苏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衍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赵金光;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对策[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晓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素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路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婷婷;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当代中国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10 戴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对党的群众工作的当代价值[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52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52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0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