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主体性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11:07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主体性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的“主体性”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人类迈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着现代化所带来的丰裕物质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着现代化带来的一系列负面产物。诸如生态环境恶劣、人类生存发展受到危机;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遮盖以及物质至上主义使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单向度”和“片面化”。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对人的“主体性”问题做深入的探究。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对人的主体性认知也不尽相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提倡“消解”人的主体性,认为“主体性的黄昏”已经到来。人的主体性真的已经发展到应该被放逐的地步了?那么,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人的“主体性”是需要弘扬还是消解?如果消解,那么消解的是哪种“主体性”?如果弘扬,又该如何掌握这个张力呢?笔者认为,人的主体性问题是事关当代人类发展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的主体性问题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条红线,贯穿其全部主要著作中。因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早期的经典著作,阐释和论述其早期文本中的主体性思想并揭示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马克思《博士论文》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的“主体性”思想。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还深受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和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影响,所以这部分主要对“抽象的主体性”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主体性思想的表述和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主体性思想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从“抽象主体性”走向了“具体主体性”。第三部分:主要是从横向角度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内在建构,其中包含对人的主体性的前提存在“主体”的论述和人的主体性的具体内容的论述。第四部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对西方哲学“主体性”困境的破解及其主体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主体 主体性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9
- 一、以“意识哲学”为基底的主体性思想——从《博士论文》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9-17
- (一)《博士论文》中的主体性思想9-12
- (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主体性思想12-17
- 二、“实践哲学”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形成——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17-24
-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主体性思想17-20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主体性思想20-24
- 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内在建构24-29
- (一)主体性思想中的“主体”24-26
- (二)“主体性”的基本内涵26-29
- 四、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29-36
- (一)对西方哲学“主体性”困境的破解29-32
- (二)从“市民社会”出发把握现实的人及其主体性32-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39
- 后记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猛;;“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俞吾金;;马克思主体概念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3 殷鸣放;;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9年04期
4 张义修;;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视野中的“现实的个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小束手稿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王思鸿;李萍;;马克思“现实人”的多维解读[J];求实;2013年06期
6 张汝伦;主体的颠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学术月刊;2001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主体性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