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16:16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成熟的标志。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点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但由于未能自觉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所立足的“现实的个人”这一新的理论前提,在市民社会的涵义、性质、功能及形式等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因而,本文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研究主题,试图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文本出发,全面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新前提“现实的个人”,以期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来源、基本观点、理论创新及当代发展等内容的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近代原子论及整体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市民社会思想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思想来源。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确立了“现实的个人”的涵义及性质,并将其作为市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德意志意识形态》科学界定了市民社会的涵义、性质及地位,分析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生基础和特征,构建了系统的市民社会理论体系。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不仅超越了近代市民社会思想,而且也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的发展和超越。这主要表现为:对市民社会前提的认识从“抽象的个人”发展到“现实的个人”;对市民社会涵义及性质的认识从自然与历史分离发展到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对市民社会内容和范围的认识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全部社会形态。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继承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市民社会是历史的基础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等方面。
【学位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A8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有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1.2.2 国外有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1.2.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来源
    2.1 西方近代市民社会思想
        2.1.1 基于原子论基础上的市民社会思想
        2.1.2 基于整体论基础上的市民社会思想
    2.2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
        2.2.1 《博士论文》和《莱茵报》:国家是市民社会的本质
        2.2.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2.2.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市民社会的异化和发展
        2.2.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
    3.1“现实的个人”是市民社会研究的前提
        3.1.1“现实的个人”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3.1.2“现实的个人”是客观的、能动的和发展的
        3.1.3“现实的个人”是市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2 市民社会的涵义、性质及地位
        3.2.1“市民社会”是生产力、人及交往形式的统一
        3.2.2“市民社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3.2.3“市民社会”是理解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基础
    3.3 资本主义市民社会
        3.3.1 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是以分工为前提的社会
        3.3.2 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分裂的社会
        3.3.3 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是一个从历史动力变为历史桎梏的社会
    3.4 共产主义社会
        3.4.1 生产力和无产阶级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产生的基础
        3.4.2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3.4.3 促进生产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功能
4 《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创新及当代发展
    4.1 《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创新
        4.1.1 市民社会的前提:从抽象的个人到现实的个人
        4.1.2 市民社会的涵义及性质:从自然与历史分离到自然与历史统一
        4.1.3 市民社会的内容和范围: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全部社会形态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
        4.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晏清 ,王新生 ,松;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J];哲学动态;2001年11期

2 彭美贵;早期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渊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1期

3 李婷;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J];社科纵横;2004年05期

4 黄小英;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法治意义[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白立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求实;2006年07期

6 白立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王代月;;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年09期

8 王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及对唯物史观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杨巧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时代价值探析[J];理论学刊;2009年04期

10 蔡其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脉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穆方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中国化阐释[D];复旦大学;2011年

3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4 洪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邓伯军;《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项松林;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孙云龙;“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9年

8 戴海东;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9 吉涛;第三部门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岩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年

2 于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年

3 欧阳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8年

4 董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扬州大学;2010年

5 穆松翠;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宿亮;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0年

7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富鑫;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市场经济价值[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9 常媛;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邓玉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887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87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