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14:20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人的本能,对生命意义的科学认知是人的本质需求。本研究以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批判性、人本性、实践性为遵循,探究马克思科学的生命意义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人们树立科学的生命意义观提供理论借鉴。本研究在理清研究思路,熟知当前学界对生命意义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推演出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并对其特质、当代价值和对现代人的启示进行了阐述。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对生命、生命意义观和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对马克思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发展本质、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人的共同体本质理论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以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政治的批判和哲学的批判为立足点,对马克思生命意义观形成的过程进行梳理。第四部分,对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生命意义的来源为自我建构、生命的终极性目的在于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命的社会价值在于打造真正的共同体、生命意义实现的必要条件为现实的社会关系、生命意义实现的根本途径为社会劳动,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特征主要有批判性、人本性和实践性三个纬度。第五部分,对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的当代价值和启示进行了论说。以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为指引,引导人们建构起科学的生命意义认知,是帮助人们理性的认知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更是帮助现代人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保障。
【学位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A8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本课题可能存在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生命
        (二)生命意义观
        (三)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
    二、理论基础:人的本质理论
        (一)个人层面: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二)类层面:人的类本质、发展本质
        (三)社会层面: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共同体本质
第二章 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形成
    一、马克思生命意义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异化严重
        (二)自然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社会思想基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形成历程
        (一)对宗教的批判
        (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三)对政治的批判
        (四)对哲学的批判
第三章 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主要内容
        (一)生命意义的来源:人的自我建构
        (二)生命的终极目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生命的社会价值:打造真正的共同体
        (四)生命意义实现的条件:现实的社会关系
        (五)生命意义实现的根本途径:社会劳动
    二、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主要特征
        (一)阶级性
        (二)人本性
        (三)实践性
第四章 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当代价值及启示
    一、马克思生命意义观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学理论
        (二)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是人们建构生命意义的理论依据
        (三)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是指导人们实现生命意义的行动指南
    二、马克思生命意义观对人们实现生命意义的启示
        (一)认知生命本质,建构生命意义
        (二)勇担时代使命,追求全面发展
        (三)保持爱之平衡,营造理性关系
        (四)常怀利他之心,共创社会和谐
        (五)热爱社会劳动,实现生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军;;翻译过程透视法——《翻译过程与译文的演生——翻译的认识、语言、交际和意义观》评介[J];东方翻译;2010年05期

2 连蓉;;由模糊意义观谈中华文化专有项英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9期

3 张艳艳;作品意义观的嬗变浅析[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叶丹敏;;论弗斯的意义观[J];家教世界;2014年04期

5 郑奕;;符号学意义观在互文性翻译中的运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6 王海生;;互文性对传统意义观的批判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7 崔艳娇;;语言学意义观对翻译活动的启示[J];金田;2014年02期

8 王洪明;;Е.В.Падучева的意义观[J];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04期

9 梅萍;;论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对生命教育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01期

10 张文斐;;动态意义观下对传统忠实论的梳理与阐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庞弘;E.D·赫施“作者意图”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林康廷;语言的意义与使用[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修新;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年

2 谢萌;从“不可说”看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意义观的演变[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王晓;生命意义观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4 张文斐;动态意义观下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志旻;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译学意义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瑞芳;论教师生命意义的遮蔽与澄明[D];河南大学;2006年

7 姚淇琳;重构翻译中的意义维度[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郝丽;洛克的语言哲学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尹欢;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视角下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10 季然然;基于社会符号学意义观的《呐喊》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8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88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c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