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1912至1949年)
发布时间:2021-01-19 14:10
本论文之所以要研究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1912至1949年),其目标诉求和价值意蕴表征以下五点:第一,通过研究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我们能够洞悉马克思主义是薪火相传的,因为它透显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普遍规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苦闷彷徨,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这门新科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时在中国被摘译、节译、全译、出版、传播是不可避免的。毋庸置疑,颠扑不破的马克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第二,通过研究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史,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一步一步中国化、大众化、群众化和民间化的,这为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提供有益的历史鉴戒。第三,通过研究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我们可以察觉译者的政治意图、翻译主旨和学术风格,体悟他们是如何追求马克思主义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译介者提供启示,即我们需要要继承和弘扬他们的优良传统。第四,通过研究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史,我们可以从翻译学视角考量,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者留下哪些宝贵翻译经验,比如他们的文本选择、翻译理念、所用术语、表述技巧等...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晚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1.1.2 晚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述要
1.1.2.1 受质疑的《泰西民法志》的翻译
1.1.2.2 学界认同的《万国公报》的最早翻译
1.1.2.3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翻译
1.1.2.4 赵必振在《近世社会主义》里对《共产党宣言》摘译
1.1.2.5 马君武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里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1.1.2.6 朱执信等在《民报》的翻译
1.1.2.7 刘师培等在《天义报》的翻译
1.1.2.8 其他翻译(以时间为序)
1.1.3 晚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1.1.3.1 民国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三重诱因
1.1.3.2 民国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译学向度
1.1.3.3 翻译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态度
1.2 民国史分期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界定
1.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界定
1.3.2 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界定
1.4 “翻译史”释义
1.4.1 “翻译史”的性质和特征
1.4.2 “翻译史”的对象和方法
1.4.3 “翻译史”的旨趣和意义
1.4.4 “翻译史”的掘进和创新
1.5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12 年)
2.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2.1.1 南京临时政府的正式诞生
2.1.2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总体概貌
2.2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2.2.1 《泰西民法志》里的翻译
2.2.2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第三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12 至 1928 年)
3.1 袁世凯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12 至 1916 年)
3.1.1 袁世凯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3.1.2 袁世凯统治时期《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3.2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16 至 1920 年)
3.2.1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3.2.2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
3.2.2.1 《共产党宣言》翻译
3.2.2.2 《雇佣劳动与资本》翻译
3.2.2.3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翻译
3.2.2.4 《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翻译
3.2.2.5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翻译
3.2.3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3.2.3.1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的原因
3.2.3.2 早期国民党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评价
3.2.3.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助推
3.3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0 至 1924 年)
3.3.1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3.3.2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3.3.2.1 《共产党宣言》翻译
3.3.2.2 《资本论》翻译
3.3.2.3 《哥达纲领批判》翻译
3.3.2.4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翻译
3.3.2.5 《工资价格和利润》全译
3.3.2.6 《反杜林论》翻译
3.3.2.7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翻译
3.3.2.8 《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的起源》翻译
3.3.2.9 《国家与革命》翻译
3.3.2.10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翻译
3.3.2.11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翻译
3.3.2.12 《恩格斯〈资本论〉入门》翻译
3.3.2.13 《阶级争斗》翻译
3.3.2.14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翻译
3.3.3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3.3.3.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传播及中国共产党诞生
3.3.3.2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构成
3.3.3.3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引进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3.3.3.4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表征
3.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4 至 1928 年)
3.4.1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3.4.2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3.4.2.1 《列宁主义基础》翻译
3.4.2.2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翻译
3.4.2.3 《国家与革命》翻译
3.4.2.4 《左派幼稚病》翻译
3.4.2.5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译
3.4.2.6 《哲学的贫困》翻译
3.4.2.7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翻译
3.4.2.8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的翻译
3.4.3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3.4.3.1 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与传播辨析
3.4.3.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强烈的实践性
3.4.3.3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列宁著作的翻译出版述评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7 至 1949 年)(上)
4.1.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7 至 1937 年)
4.1.1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4.1.2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4.1.2.1 《共产党宣言》翻译
4.1.2.2 《资本论》翻译
4.1.2.3 《政治经济学批判》翻译
4.1.2.4 《德意志意识形态》翻译
4.1.2.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翻译
4.1.2.6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翻译
4.1.2.7 《自然辩证法》翻译
4.1.2.8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翻译
4.1.2.9 《反杜林论》翻译
4.1.2.10 《哲学的贫困》翻译
4.1.2.11 《工资、价格及利润》翻译
4.1.2.12 《雇佣劳动与资本》翻译
4.1.2.13 《神圣家族》翻译
4.1.2.14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翻译
4.1.2.15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翻译
4.1.2.16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翻译
4.1.2.17 《恩格斯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翻译
4.1.2.18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翻译
4.2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4.2.1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唯物辩证法翻译热”的深层诱因
4.2.2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唯物辩证法翻译热”主要表征
4.2.3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列宁著作的翻译出版述评
4.2.4 《德意志意识形态》译本的评价
4.2.4.1 高语罕《唯物的见解和唯心的见解之对立》译本的评价
4.2.4.2 杨东莼、宁敦伍《唯物的见解和唯心的见解之对立》译本的评价
4.2.4.3 荃麟《社会意识形态概说》译本的评价
4.2.5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4.2.5.1 与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相契合
4.2.5.2 首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先河
4.2.5.3 为抗战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做出重要功绩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7—1949 年)(中)
5.1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37 至 1945 年)
5.1.1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译介总体概貌
5.1.2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5.1.2.1 《共产党宣言》翻译
5.1.2.2 《资本论》的翻译
5.1.2.3 《工资、价格和利润》翻译
5.1.2.4 《雇佣劳动与资本》翻译
5.1.2.5 《德意志意识形态》翻译
5.1.2.6 《哥达纲领批判》翻译
5.1.2.7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翻译
5.1.2.8 《从空想的社会主义到科学的社会主义》翻译
5.1.2.9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翻译
5.1.2.10 《政治经济学批判》等摘译
5.1.2.11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翻译
5.1.2.12 《帝国主义论》翻译
5.1.2.13 《马克思墓前演说》翻译
5.1.2.14 《从猿到人过程中劳动底作用》翻译
5.1.2.15 《哲学底贫困》翻译
5.1.2.16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翻译
5.2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5.2.1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乃时局与党理论建设之迫切诉求
5.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是我党一贯的理论需要
5.2.1.2 党迫切需要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以指导当时斗争实际
5.2.2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社会条件
5.2.2.1 国民党反动派严加查禁
5.2.2.2 根据地翻译出版条件极端困难
5.2.2.3 我党高度重视并有效组织翻译工作
5.2.3 《德意志意识形态》译介的历史评价
5.2.3.1 郭沫若摘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评价
5.2.3.2 章克标以“名著精髓”形式推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评价
5.2.3.3 吴恩裕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略评价”述评
5.2.3.4 周建人摘译《德意志观念体系》述评
5.2.4 抗日战争时期列宁著作的翻译出版述评
5.2.5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5.1 延安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5.2 重庆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5.3 上海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5.4 武汉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5.5 其他地区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6 抗日战争时期国外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7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类别
5.2.7.1 马克思主义哲学类
5.2.7.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
5.2.7.3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类
5.2.7.4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类
5.2.8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特点
5.2.9 抗日战争时期斯大林著作翻译概述
5.2.10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5.2.10.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文化建设的影响
5.2.10.2 有力促进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最终形成
5.2.10.3 大力促进了党的干部教育
5.2.11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7 至 1949 年)(下)
6.1 国共协商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45 至 1946 年)
6.2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46 至 1949 年)
6.2.1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6.2.2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6.2.2.1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翻译
6.2.2.2 《剩余价值理论》翻译
6.2.2.3 《共产党宣言》翻译
6.2.2.4 《哲学的贫困》翻译
6.2.2.5 《政治经济学批判》翻译
6.2.2.6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翻译
6.2.2.7 《自然辩证法》翻译
6.2.2.8 《国家与革命》翻译
6.2.2.9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翻译
6.2.2.10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翻译
6.2.2.11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翻译
6.2.3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6.2.3.1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深度认知
6.2.3.2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要求
6.2.3.3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经典著作翻译对整党运动助推
6.2.3.4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经典著作翻译对党自身建设助推
6.2.3.5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经典著作翻译对党制度建设助推及现实启示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7.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1.1 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1.2 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回顾
7.1.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7.2.1 何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7.2.1.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多维内涵
7.2.1.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厚重意蕴
7.2.1.3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
7.2.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7.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3.1 何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3.2 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脉络梳理
7.3.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肇始
7.3.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探
7.3.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奠基
7.3.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诉求
7.3.4 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7.3.4.1 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掌握群众
7.3.4.2 握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
7.3.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3.5.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7.3.5.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吁求
7.3.5.3 民国时期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启示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二、中文著作(以时间排序)
三、中外报刊论文
(一)建国前报刊及论文
(二)建国后期刊论文
四、学位论文(以时间排序)
五、国外学者著作译著
(一)德国学者著作译著
(二)英国学者著作译著
(三)美国学者著作译著
(四)日本学者著作译著
(五)匈牙利学者著作译著
(六)其他国家学者著作译著
六、外文资料
附录 1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概述
一、全集和补卷类
二、选集类
三、选读本类
四、单行本类
五、专题文集、言论集类
附录 2 1949 年后台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译介研究概述
一、50 年代概况
二、60 至 70 年代概况
三、80 年代以来概况
四、总体评价
附录 3 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介研究概述
一、近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翻译出版概况
二、近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具体话语
三、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译介与研究
四、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译介与研究
五、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核心课题
致谢
读博期间所发文章及所获奖励
一、发学术期刊论文(29 篇)
(一)发核心期刊论文(8 篇)
(二)发其他期刊文章(21 篇)
二、发各级报纸的学术论文(22 篇)
三、发报刊的言论、散文等(10 篇)
四、获奖统计(13 项)
五、发中央级等最重要媒体并引较大反响的论文和散文(38 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评涩谷正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Ⅰ·费尔巴哈”章)[J]. 郑文吉,尹海燕. 国外理论动态. 2009(10)
[2]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 顾永丰,金功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3]《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重构——关于梁赞诺夫版以来各版本的比较研究[J]. 郑文吉,彭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4]《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J]. 涩谷正,田文.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6)
[5]MEGA2第I部门第5卷附录《德意志意识形态》CD-ROM版的编辑问题[J]. 平子友长,田文.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6)
[6]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资本论》形成史上的意义[J]. 内田弘,赵仲明. 现代哲学. 2007(05)
[7]文本的命运(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J]. 聂锦芳. 河北学刊. 2007(04)
[8]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探要[J]. 张志丹,侯惠勤. 学海. 2007(04)
[9]一个被删除的哲学文本存在——德波林《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一文的解读[J]. 张一兵. 天津社会科学. 2007(03)
[10]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之编辑与广松涉版的根本问题[J]. 大村泉,涩谷正,平子友长,彭曦. 学术月刊. 2007(01)
博士论文
[1]《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 邓伯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2]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政治价值研究[D]. 田志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3]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杨宏庭.兰州大学 2009
[4]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研究[D]. 徐先艳.北京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思想的演进[D]. 王忠勇.河南大学 2009
[2]马克思人性理论的当代阐释[D]. 杨小华.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文本研究[D]. 乔宝辉.黑龙江大学 2009
[4]《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伦理思想初探[D]. 张芳.湖南师范大学 2008
[5]《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与个性理论研究[D]. 王屹.西安科技大学 2008
[6]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D]. 张旭.吉林大学 2007
[7]《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概念[D]. 姜海波.清华大学 2006
[8]交往与生产力[D]. 陈忠炜.山东大学 2006
[9]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比较[D]. 崔凯.山东大学 2005
[10]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D]. 盛卫国.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87139
【文章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晚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1.1.2 晚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述要
1.1.2.1 受质疑的《泰西民法志》的翻译
1.1.2.2 学界认同的《万国公报》的最早翻译
1.1.2.3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翻译
1.1.2.4 赵必振在《近世社会主义》里对《共产党宣言》摘译
1.1.2.5 马君武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里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1.1.2.6 朱执信等在《民报》的翻译
1.1.2.7 刘师培等在《天义报》的翻译
1.1.2.8 其他翻译(以时间为序)
1.1.3 晚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1.1.3.1 民国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三重诱因
1.1.3.2 民国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译学向度
1.1.3.3 翻译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态度
1.2 民国史分期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界定
1.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界定
1.3.2 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界定
1.4 “翻译史”释义
1.4.1 “翻译史”的性质和特征
1.4.2 “翻译史”的对象和方法
1.4.3 “翻译史”的旨趣和意义
1.4.4 “翻译史”的掘进和创新
1.5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12 年)
2.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2.1.1 南京临时政府的正式诞生
2.1.2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总体概貌
2.2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2.2.1 《泰西民法志》里的翻译
2.2.2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第三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12 至 1928 年)
3.1 袁世凯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12 至 1916 年)
3.1.1 袁世凯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3.1.2 袁世凯统治时期《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3.2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16 至 1920 年)
3.2.1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3.2.2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
3.2.2.1 《共产党宣言》翻译
3.2.2.2 《雇佣劳动与资本》翻译
3.2.2.3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翻译
3.2.2.4 《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翻译
3.2.2.5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翻译
3.2.3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3.2.3.1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的原因
3.2.3.2 早期国民党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评价
3.2.3.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助推
3.3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0 至 1924 年)
3.3.1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3.3.2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3.3.2.1 《共产党宣言》翻译
3.3.2.2 《资本论》翻译
3.3.2.3 《哥达纲领批判》翻译
3.3.2.4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翻译
3.3.2.5 《工资价格和利润》全译
3.3.2.6 《反杜林论》翻译
3.3.2.7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翻译
3.3.2.8 《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的起源》翻译
3.3.2.9 《国家与革命》翻译
3.3.2.10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翻译
3.3.2.11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翻译
3.3.2.12 《恩格斯〈资本论〉入门》翻译
3.3.2.13 《阶级争斗》翻译
3.3.2.14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翻译
3.3.3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3.3.3.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传播及中国共产党诞生
3.3.3.2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构成
3.3.3.3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引进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3.3.3.4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表征
3.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4 至 1928 年)
3.4.1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3.4.2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3.4.2.1 《列宁主义基础》翻译
3.4.2.2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翻译
3.4.2.3 《国家与革命》翻译
3.4.2.4 《左派幼稚病》翻译
3.4.2.5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译
3.4.2.6 《哲学的贫困》翻译
3.4.2.7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翻译
3.4.2.8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的翻译
3.4.3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3.4.3.1 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与传播辨析
3.4.3.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强烈的实践性
3.4.3.3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列宁著作的翻译出版述评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7 至 1949 年)(上)
4.1.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7 至 1937 年)
4.1.1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4.1.2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4.1.2.1 《共产党宣言》翻译
4.1.2.2 《资本论》翻译
4.1.2.3 《政治经济学批判》翻译
4.1.2.4 《德意志意识形态》翻译
4.1.2.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翻译
4.1.2.6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翻译
4.1.2.7 《自然辩证法》翻译
4.1.2.8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翻译
4.1.2.9 《反杜林论》翻译
4.1.2.10 《哲学的贫困》翻译
4.1.2.11 《工资、价格及利润》翻译
4.1.2.12 《雇佣劳动与资本》翻译
4.1.2.13 《神圣家族》翻译
4.1.2.14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翻译
4.1.2.15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翻译
4.1.2.16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翻译
4.1.2.17 《恩格斯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翻译
4.1.2.18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翻译
4.2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4.2.1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唯物辩证法翻译热”的深层诱因
4.2.2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唯物辩证法翻译热”主要表征
4.2.3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列宁著作的翻译出版述评
4.2.4 《德意志意识形态》译本的评价
4.2.4.1 高语罕《唯物的见解和唯心的见解之对立》译本的评价
4.2.4.2 杨东莼、宁敦伍《唯物的见解和唯心的见解之对立》译本的评价
4.2.4.3 荃麟《社会意识形态概说》译本的评价
4.2.5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4.2.5.1 与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相契合
4.2.5.2 首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先河
4.2.5.3 为抗战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做出重要功绩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7—1949 年)(中)
5.1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37 至 1945 年)
5.1.1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译介总体概貌
5.1.2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5.1.2.1 《共产党宣言》翻译
5.1.2.2 《资本论》的翻译
5.1.2.3 《工资、价格和利润》翻译
5.1.2.4 《雇佣劳动与资本》翻译
5.1.2.5 《德意志意识形态》翻译
5.1.2.6 《哥达纲领批判》翻译
5.1.2.7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翻译
5.1.2.8 《从空想的社会主义到科学的社会主义》翻译
5.1.2.9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翻译
5.1.2.10 《政治经济学批判》等摘译
5.1.2.11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翻译
5.1.2.12 《帝国主义论》翻译
5.1.2.13 《马克思墓前演说》翻译
5.1.2.14 《从猿到人过程中劳动底作用》翻译
5.1.2.15 《哲学底贫困》翻译
5.1.2.16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翻译
5.2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5.2.1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乃时局与党理论建设之迫切诉求
5.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是我党一贯的理论需要
5.2.1.2 党迫切需要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以指导当时斗争实际
5.2.2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社会条件
5.2.2.1 国民党反动派严加查禁
5.2.2.2 根据地翻译出版条件极端困难
5.2.2.3 我党高度重视并有效组织翻译工作
5.2.3 《德意志意识形态》译介的历史评价
5.2.3.1 郭沫若摘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评价
5.2.3.2 章克标以“名著精髓”形式推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评价
5.2.3.3 吴恩裕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略评价”述评
5.2.3.4 周建人摘译《德意志观念体系》述评
5.2.4 抗日战争时期列宁著作的翻译出版述评
5.2.5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5.1 延安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5.2 重庆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5.3 上海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5.4 武汉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5.5 其他地区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6 抗日战争时期国外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阵地
5.2.7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类别
5.2.7.1 马克思主义哲学类
5.2.7.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
5.2.7.3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类
5.2.7.4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类
5.2.8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特点
5.2.9 抗日战争时期斯大林著作翻译概述
5.2.10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5.2.10.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文化建设的影响
5.2.10.2 有力促进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最终形成
5.2.10.3 大力促进了党的干部教育
5.2.11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27 至 1949 年)(下)
6.1 国共协商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45 至 1946 年)
6.2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1946 至 1949 年)
6.2.1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貌
6.2.2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6.2.2.1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翻译
6.2.2.2 《剩余价值理论》翻译
6.2.2.3 《共产党宣言》翻译
6.2.2.4 《哲学的贫困》翻译
6.2.2.5 《政治经济学批判》翻译
6.2.2.6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翻译
6.2.2.7 《自然辩证法》翻译
6.2.2.8 《国家与革命》翻译
6.2.2.9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翻译
6.2.2.10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翻译
6.2.2.11 马克思主义非经典著作翻译
6.2.3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多维考量
6.2.3.1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深度认知
6.2.3.2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要求
6.2.3.3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经典著作翻译对整党运动助推
6.2.3.4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经典著作翻译对党自身建设助推
6.2.3.5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经典著作翻译对党制度建设助推及现实启示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7.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1.1 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1.2 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回顾
7.1.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7.2.1 何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7.2.1.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多维内涵
7.2.1.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厚重意蕴
7.2.1.3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
7.2.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7.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3.1 何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3.2 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脉络梳理
7.3.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肇始
7.3.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探
7.3.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奠基
7.3.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诉求
7.3.4 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7.3.4.1 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掌握群众
7.3.4.2 握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
7.3.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3.5.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7.3.5.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吁求
7.3.5.3 民国时期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启示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二、中文著作(以时间排序)
三、中外报刊论文
(一)建国前报刊及论文
(二)建国后期刊论文
四、学位论文(以时间排序)
五、国外学者著作译著
(一)德国学者著作译著
(二)英国学者著作译著
(三)美国学者著作译著
(四)日本学者著作译著
(五)匈牙利学者著作译著
(六)其他国家学者著作译著
六、外文资料
附录 1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概述
一、全集和补卷类
二、选集类
三、选读本类
四、单行本类
五、专题文集、言论集类
附录 2 1949 年后台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译介研究概述
一、50 年代概况
二、60 至 70 年代概况
三、80 年代以来概况
四、总体评价
附录 3 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介研究概述
一、近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翻译出版概况
二、近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具体话语
三、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译介与研究
四、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译介与研究
五、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核心课题
致谢
读博期间所发文章及所获奖励
一、发学术期刊论文(29 篇)
(一)发核心期刊论文(8 篇)
(二)发其他期刊文章(21 篇)
二、发各级报纸的学术论文(22 篇)
三、发报刊的言论、散文等(10 篇)
四、获奖统计(13 项)
五、发中央级等最重要媒体并引较大反响的论文和散文(38 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评涩谷正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Ⅰ·费尔巴哈”章)[J]. 郑文吉,尹海燕. 国外理论动态. 2009(10)
[2]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 顾永丰,金功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3]《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重构——关于梁赞诺夫版以来各版本的比较研究[J]. 郑文吉,彭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4]《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J]. 涩谷正,田文.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6)
[5]MEGA2第I部门第5卷附录《德意志意识形态》CD-ROM版的编辑问题[J]. 平子友长,田文.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6)
[6]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资本论》形成史上的意义[J]. 内田弘,赵仲明. 现代哲学. 2007(05)
[7]文本的命运(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J]. 聂锦芳. 河北学刊. 2007(04)
[8]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探要[J]. 张志丹,侯惠勤. 学海. 2007(04)
[9]一个被删除的哲学文本存在——德波林《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一文的解读[J]. 张一兵. 天津社会科学. 2007(03)
[10]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之编辑与广松涉版的根本问题[J]. 大村泉,涩谷正,平子友长,彭曦. 学术月刊. 2007(01)
博士论文
[1]《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 邓伯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2]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政治价值研究[D]. 田志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3]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杨宏庭.兰州大学 2009
[4]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研究[D]. 徐先艳.北京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思想的演进[D]. 王忠勇.河南大学 2009
[2]马克思人性理论的当代阐释[D]. 杨小华.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文本研究[D]. 乔宝辉.黑龙江大学 2009
[4]《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伦理思想初探[D]. 张芳.湖南师范大学 2008
[5]《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与个性理论研究[D]. 王屹.西安科技大学 2008
[6]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D]. 张旭.吉林大学 2007
[7]《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概念[D]. 姜海波.清华大学 2006
[8]交往与生产力[D]. 陈忠炜.山东大学 2006
[9]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比较[D]. 崔凯.山东大学 2005
[10]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D]. 盛卫国.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87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98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