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客体理论视域下的网络失范探微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客体理论视域下的网络失范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应用的全球化发展,网络与“地球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愈发紧密。网络的日益普及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网络化发展及其问题的关注度也日趋提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大网络问政及网络反腐的力度,2014年3月召开的两会首次将互联网的金融监管纳入议案。鉴于此背景下,网络失范问题的探微也就有了现实价值。对网络失范的原因结合马克思的主客体理论进行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笔者研究的中心话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根据目前我国网络社会的现状,对我国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失范的原因,和应对举措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本文侧重以马克思的主客体理论为主线进行研究。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现状的总结评价,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基本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社会的研究,重点对网络社会的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介绍了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现状和网络的二重性特征。网络社会基于本文的观点可以定义为随着以计算机为标志的微电子技师的发展,人类步入的以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中心和主要表征的一种新型社会模式。网络社会较之于传统社会,具有虚拟性、构造性、交互性、兼容性等新的特性。当前我国网络普及度日益提高,但是由于网络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特点,网络在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第三部分,通过对主客体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了马克思的主客体理论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主客体理论的有关概念。马克思的主客体理论是在其对黑格尔的主客体思想进行借鉴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统一体,两者是能动与受动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的主客体理论中,实践是解释主客体关系的唯一因素。网络主客体理论,则是结合马克思的主客体理论,在此基础上衍生发展形成的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微观模式理论;第四部分,通过对网络失范现象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探微,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网络失范是指由于维持网络社会系统的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受到了悖逆,而导致的网络社会调节作用的弱化和失灵。网络失范具有隐匿性、复杂性、影响范围广、文化认同差异性和技术性等特点。网络失范主要有网络病毒、网络腐败、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网络文化霸权、网络侵权、网络沉溺等七种具体表现形式。本文分别从网络的主客体的角度对网络失范的成因展开分析论述;第五部分,针对网络失范问题出现的不同缘由,提出了一些实践性的对策。从认同性控制、全球共同治理、网络化自治、开放式控制的宏观层面,以及主客体的微观层面对网络失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信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对人们进一步了解网络社会的有关概念以及主客体理论的相关知识会有所帮助,使人们比较直观的了解网络社会的双重性以及网络失范问题的多样性,同时获悉一些对网络失范进行控制和规避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网络社会 马克思主客体理论 网络失范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G206
【目录】:
- 目录3-5
- 摘要5-7
- Abstract7-9
- 一、前言9-15
- (一) 选题背景9-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国外研究现状10-11
- 2、国内研究现状11-12
- 3、研究现状评述12-13
- (三)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13-14
- 1、文献分析法13
- 2、比较分析法13
- 3、案例分析法13-14
- (四) 本文构思新意14-15
- 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角度14
- 2、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角度14-15
- 二、网络社会及相关概念15-24
- (一) 网络社会及其特征15-17
- 1、网络社会的内涵解析15
- 2、网络社会的特征15-17
- (二) 网络社会的发展现状和网络的二重性17-24
- 1、网络社会的发展现状17-22
- 2、网络的二重性22-24
- 三、主客体理论24-28
- (一) 马克思的主客体理论24-26
- (二) 网络的主客体理论26-28
- 四、网络失范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28-39
- (一) 网络失范的概念和特点28-30
- (二) 网络失范的具体表现形式30-35
- 1、网络病毒无处不在30
- 2、网络现象背后的腐败问题不断滋生30-31
- 3、网络色情泛滥31-32
- 4、网络犯罪流行32-33
- 5、网络侵权和网络霸权主义33-34
- 6、网络舆论主体的引导不力和网络大谣的涌现34
- 7、网络沉溺现象普遍34-35
- (三) 网络失范现象产生的主客体原因35-39
- 1、主体原因35-37
- 2、客体原因37-39
- 五、网络失范的应对举措39-46
- (一) 从强制性控制转向认同性控制39-40
- (二) 从政府单向管理向全球共同治理转变40
- (三) 从“组织化控制”向“网络化自治”转变40-41
- (四) 从封闭式控制走向开放式控制41-42
- (五) 基于主客体角度的具体应对措施42-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4
- 致谢54-55
- 附录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临;;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犯罪[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戚攻;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严国涛;方显锋;;简论虚拟社会的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4 段存广;论网络社会问题及其社会控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郑忠梅;;网络社会创新高校德育模式的教育技术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6 吴梅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7年01期
7 段兴利;;网络社会问题的特点及其控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8 杨军;;网络社会问题与控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武小军;;Internet信息时代下的大学道德教育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10 周悟;构建“以人为本”的网络和谐社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琳琳;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曾玉梅;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两种理论路径下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3 王戈;网络时代的文化领导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客体理论视域下的网络失范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99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