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18:0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贫困是人类历史上突出的生存境况,非贫困社会是人类经世不辍的生活追求。社会学家认为,贫困既是难于根治的社会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早期贫困现象窥测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贫困思想批判的基础上,经过初期的理论尝试、规整以及后期的进一步发展,创制了立足于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与资本等分析要素在内的贫困理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我们分析贫困问题的重要理论系统,对我国的反贫困实践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实践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反贫困、开发扶贫时期的反贫困和精准扶贫时期的反贫困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马克思的贫困理论都深刻影响着决策者反贫困路径的选择。如:计划经济时期以彻底改造国家、推行公社体制、奉行平均主义、灌输斗争哲学来反贫困;开发扶贫时期以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多种所有制、鼓励效率型经济、树立发展意识来反贫困;精准扶贫时期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多种所有制、倡导共享型经济、坚持人民至上思想来反贫困。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在中国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和发展,当然也面临严峻的理论与实践挑战。如:西方主流贫困思想发展对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挑战以及我国反贫困工作的现实进展对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挑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我国反贫困工作在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后,在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上取得重大进展,但我们也须直视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现阶段我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更应以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为指导,加强国家治理主体建设,建构服务型政府;推进生产关系变革,明晰产权;优化经济要素配置,节制资本;提升理论召唤能力,注重服务意识。
【关键词】:国家 制度 资本积累 意识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F1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8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10
  • 1.2 研究文献分析10-15
  • 1.2.1 国内关于马克思贫困理论研究概况10-12
  • 1.2.2 国外关于马克思贫困理论研究综述12-14
  • 1.2.3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14-15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15-16
  • 1.3.1 研究思路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4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16-18
  • 1.4.1 基本内容16-17
  • 1.4.2 创新之处17-18
  • 第2章 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创立和发展18-26
  • 2.1 马克思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渊源18-21
  • 2.1.1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贫困观对马克思的理论影响18-20
  • 2.1.2 欧洲主要国家贫困问题对马克思的现实震撼20-21
  • 2.2 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发展历程21-26
  • 2.2.1 第一阶段: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初创21-23
  • 2.2.2 第二阶段: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基本形成23-24
  • 2.2.3 第三阶段:马克思贫困理论的验证与进一步发展24-26
  • 第3章 马克思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26-36
  • 3.1 马克思的“国家——贫困”理论26-27
  • 3.1.1 马克思对国家的分析26
  • 3.1.2 贫困缘于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26-27
  • 3.2 马克思的“制度——贫困”理论27-29
  • 3.2.1 马克思对制度的分析28
  • 3.2.2 所有制关系与贫困28-29
  • 3.2.3 产品分配关系与贫困29
  • 3.3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贫困”理论29-32
  • 3.3.1 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30
  • 3.3.2 资本原始积累是贫困的前史30-31
  • 3.3.3 剩余价值生产与贫困的扩大31
  • 3.3.4 资本的积累即是贫困的积累31-32
  • 3.4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贫困”理论32-36
  • 3.4.1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分析32-33
  • 3.4.2 意识形态影响对贫困的认知33-34
  • 3.4.3 意识形态指导反贫困的实践34-36
  • 第4章 马克思贫困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发展及挑战36-47
  • 4.1 计划经济时期马克思贫困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36-39
  • 4.1.1 彻底改造国家与反贫困36
  • 4.1.2 推行公社体制与反贫困36-37
  • 4.1.3 奉行平均主义与反贫困37-38
  • 4.1.4 灌输斗争哲学与反贫困38-39
  • 4.2 开发扶贫时期马克思贫困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39-42
  • 4.2.1 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反贫困39-40
  • 4.2.2 实施多种所有制与反贫困40
  • 4.2.3 鼓励效率型经济与反贫困40-41
  • 4.2.4 树立发展意识与反贫困41-42
  • 4.3 精准扶贫时期马克思贫困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42-44
  • 4.3.1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反贫困42-43
  • 4.3.2 推动多种所有制与反贫困43
  • 4.3.3 倡导共享型经济与反贫困43-44
  • 4.3.4 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与反贫困44
  • 4.4 现阶段马克思贫困理论在中国实践中面临的挑战44-47
  • 4.4.1 西方主流贫困思想发展对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挑战44-45
  • 4.4.2 反贫困工作的现实进展对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挑战45-47
  • 第5章 我国反贫困工作的着力方向——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当代启示47-55
  • 5.1 加强治理主体建设:从“统治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47-49
  • 5.2 推进生产关系变革:从“产权模糊、分配失衡”到“产权清晰、分配公正”49-51
  • 5.3 优化经济要素配置:从“扩张资本”到“节制资本”51-52
  • 5.4 提升理论召唤能力:从“官本主义”到“民本主义”52-55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5-56
  • 致谢56-58
  • 参考文献58-6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声音[J];科技潮;2010年11期

2 王春光;孙兆霞;;惩防腐败应重点关注的新领域:扶贫开发[J];当代社科视野;2013年10期

3 郭凯;;资源要素配置传统农业区[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05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凯;;流通市场的要素配置机制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郑莉娜 实习生 诸撄宁;金融业人力要素配置趋向合理化[N];杭州日报;2014年

2 记者 吴天祥;要把发展工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综合效益最优的地方[N];马鞍山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宁启文 王瑜;资源要素配置向农村倾斜[N];农民日报;2010年

4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闻海燕;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N];浙江日报;2010年

5 闻海燕;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N];贵阳日报;2010年

6 市政协 何畏;对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建设的思考[N];沈阳日报;2012年

7 记者 余延青 海宁市委报道组 李迪刚;海宁建立全省首个资源要素配置主平台[N];嘉兴日报;2013年

8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顾骏;一枚硬币的两面[N];组织人事报;2009年

9 记者 徐凤;完善城镇发展要素配置 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N];广安日报;2010年

10 何畏 沈阳市政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数字化[N];友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牛刚;农业企业经营要素配置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家春;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偏向与我国TFP的增长[D];暨南大学;2016年

2 罗保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3 彭飞;要素配置扭曲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黄文娟;福建省乌龙茶生产效率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99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5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