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思 ——在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
发布时间:2021-03-09 06:47
理解是解释学的核心内容,理解马克思就是以解释学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和马克思的整体精神。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的理论是否和解释学理论有内在的相容性,用解释学的理论来理解马克思是否可能是一种“误解”;二是解释学理论能够直接用来解读马克思吗?如果不能,解释学理论要经过什么样的“改造”?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和解释学理论是有相容性的,从马克思的理论中可以挖掘和提炼出“实践的解释学”的方法,它能够用于理解马克思理论自身,也能够改变解释学的理论的思辨形态。同样,作为解释学的特殊理论形态的“实践的解释学”能够用来解读马克思并获得对马克思整体精神的理解。因此,实践的解释学作为沟通马克思理论和解释学理论的方法论“桥梁”,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给我们“理解马克思”提供了理论资源,又拓展了解释学理论自身发展的理论空间。“实践的解释学”对于“理论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是理论脱离实践造成的理论自身的神秘化,理论成了没有来源的、先验的理论。“实践的解释学”就是通过建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解释学循环”,使理论“去神秘化”。“实践的解释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它对马克思的...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第1章 理解马克思的结构主义理论模式
1.1 结构主义方法的兴起
1.1.1 结构主义的历史沿革及其分类
1.1.2 阿尔都塞:站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断桥”上
1.1.3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方法论特征
1.2 理解马克思的结构主义理论模式
1.2.1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人道主义
1.2.2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对立
1.3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和理论局限
1.3.1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1.3.2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局限性
1.4 实践的解释学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超越
1.4.1 结构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困境及其超越
1.4.2 马克思思想中的结构分析方法及实践的解释学对结构主义的超越
第2章 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理论模式
2.1 总体性理论的兴起和基本理论特征
2.1.1 总体性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2.1.2 总体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2.2 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理论模式的几种类型
2.2.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模式
2.2.2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总体性的反思
2.2.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总体性的反思
2.3 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解释模式的特点、意义及缺陷
2.3.1 对教条主义的批判: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解释模式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意识
2.3.2 启蒙的辩证法对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解释模式的批判和反思
2.4 马克思的“总体性”范畴及其对总体性理论的超越
2.4.1 马克思的“具体总体性”范畴
2.4.2 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历史生成
2.4.3 实践的解释学对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理论模式的超越
第3章 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模式
3.1 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
3.2 20 世纪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视野:文化批判和话语政治
3.2.1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
3.2.2 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政治
3.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学的关联
3.3.1 意识形态批判的解释学视角
3.3.2 “实践的解释学”的意识形态批判特征
第4章 “实践的解释学”的基本理论
4.1 走向“实践的解释学”的解释学理论
4.1.1 方法论的解释学还是本体论的解释学?
4.1.2 历史的解释学还是批判的解释学?
4.1.3 “实践的解释学”的双重超越:隶属性和疏异性的统
4.2 “实践的解释学”的内涵及其理论特色
4.2.1 “实践的解释学”不是什么?
4.2.2 “实践的解释学”是对理论和实践进行“双重批判”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4.2.3 “实践解释学”的理论优势
4.3 马克思的文本中“实践的解释学”思想
4.3.1 马克思文本中的“实践”的观点
4.3.2 马克思文本中的“解释学循环”思想
第5章 “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的深层解读
5.1 解读马克思两种理论范式:从“科学的”说明到“解释学”的理解
5.1.1 从“说明”马克思到“理解”马克思
5.1.2 理解马克思三重内涵:理解、解释与应用的统一
5.2 20 世纪马克思解读模式的分化的方法论反思
5.2.1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启示
5.2.2 “回到马克思”之方法论批判
5.2.3 “走出马克思”之惑:后现代解释学的方法论反思
5.2.4 实践的解释学的理解:在“回到马克思”和“走出马克思”之间
5.2.5 理解马克思文本的方法论原则
5.3 实践的解释学视域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提供了什么?
5.3.1 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的马克思唯物史观
5.3.2 “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的马克思哲学
5.3.3 马克思的理论是总体性的“批判理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本文编号:3072442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第1章 理解马克思的结构主义理论模式
1.1 结构主义方法的兴起
1.1.1 结构主义的历史沿革及其分类
1.1.2 阿尔都塞:站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断桥”上
1.1.3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方法论特征
1.2 理解马克思的结构主义理论模式
1.2.1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人道主义
1.2.2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对立
1.3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和理论局限
1.3.1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1.3.2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局限性
1.4 实践的解释学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超越
1.4.1 结构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困境及其超越
1.4.2 马克思思想中的结构分析方法及实践的解释学对结构主义的超越
第2章 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理论模式
2.1 总体性理论的兴起和基本理论特征
2.1.1 总体性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2.1.2 总体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2.2 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理论模式的几种类型
2.2.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模式
2.2.2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总体性的反思
2.2.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总体性的反思
2.3 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解释模式的特点、意义及缺陷
2.3.1 对教条主义的批判: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解释模式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意识
2.3.2 启蒙的辩证法对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解释模式的批判和反思
2.4 马克思的“总体性”范畴及其对总体性理论的超越
2.4.1 马克思的“具体总体性”范畴
2.4.2 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历史生成
2.4.3 实践的解释学对理解马克思的总体性理论模式的超越
第3章 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模式
3.1 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
3.2 20 世纪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视野:文化批判和话语政治
3.2.1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
3.2.2 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政治
3.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学的关联
3.3.1 意识形态批判的解释学视角
3.3.2 “实践的解释学”的意识形态批判特征
第4章 “实践的解释学”的基本理论
4.1 走向“实践的解释学”的解释学理论
4.1.1 方法论的解释学还是本体论的解释学?
4.1.2 历史的解释学还是批判的解释学?
4.1.3 “实践的解释学”的双重超越:隶属性和疏异性的统
4.2 “实践的解释学”的内涵及其理论特色
4.2.1 “实践的解释学”不是什么?
4.2.2 “实践的解释学”是对理论和实践进行“双重批判”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4.2.3 “实践解释学”的理论优势
4.3 马克思的文本中“实践的解释学”思想
4.3.1 马克思文本中的“实践”的观点
4.3.2 马克思文本中的“解释学循环”思想
第5章 “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的深层解读
5.1 解读马克思两种理论范式:从“科学的”说明到“解释学”的理解
5.1.1 从“说明”马克思到“理解”马克思
5.1.2 理解马克思三重内涵:理解、解释与应用的统一
5.2 20 世纪马克思解读模式的分化的方法论反思
5.2.1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启示
5.2.2 “回到马克思”之方法论批判
5.2.3 “走出马克思”之惑:后现代解释学的方法论反思
5.2.4 实践的解释学的理解:在“回到马克思”和“走出马克思”之间
5.2.5 理解马克思文本的方法论原则
5.3 实践的解释学视域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提供了什么?
5.3.1 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的马克思唯物史观
5.3.2 “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的马克思哲学
5.3.3 马克思的理论是总体性的“批判理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本文编号:3072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7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