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术界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始终围绕着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展开。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第二阶段是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第三阶段是当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本文主要探讨是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这是由黑格尔提出、马克思发展完善的。马克思以前的众多思想家对市民社会问题都进行了考察,但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和使用市民社会概念,深入阐述了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他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人类整个发展历史的基础,这也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马克思所认为的市民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对其市民社会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经历了产生、发展和升华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哲学领域出发,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使市民社会理论上升到哲学高度,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为以后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葛兰西和哈贝马斯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他们的理论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可以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市民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学术界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西方学者对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延伸和发展。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指导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前进方向,更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对待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关键词】:马克思 市民社会理论 发展演变 国家 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一、 论文研究意义10-11
- (一) 理论意义10
- (二) 实践意义10-11
- 二、 论文研究现状述评11-17
- (一) 市民社会概念11-13
-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13-15
-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15-16
- (四)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16-17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及创新点17-19
- (一) 研究方法17
- (二) 写作思路17-18
- (三) 创新点18-19
-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渊源19-31
- 一、 自由主义者的市民社会理论19-25
- (一) 政治自由主义19-22
- (二) 古典经济自由主义22-25
- 二、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25-31
- (一)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解维度25
- (二)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两个原则25-27
- (三)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三个环节27-29
- (四) 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评价29-31
- 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1-51
-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及初步发展31-34
-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31-33
-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发展33-34
-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深入发展34-38
- (一) 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和发展34-36
- (二) 对共产主义的初步探索36-38
- 三、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向哲学高度上升华38-45
- (一) 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超越38-39
- (二) 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39-42
- (三) 市民社会理论与生产关系理论正式衔接42-43
- (四) 生产关系理论与革命实践的最终统一43-44
- (五) 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44-45
- 四、 简要评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45-51
-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个特征45-47
- (二)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重大贡献47-48
- (三)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意义48-51
-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51-63
-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发展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51-52
- (一) 经济领域51-52
- (二) 政治文化领域52
- 二、 葛兰西和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52-58
- (一)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52-55
- (二)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55-58
- 三、 葛兰西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比较58-63
- (一) 理论共同点59-60
- (二) 理论差异60-63
- 第五章 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推进63-74
- 一、 我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63-67
- (一) 第一阶段:上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期63-64
- (二) 第二阶段: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开始之前64-65
- (三)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至今65-67
- 二、 我国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67-69
- (一) 研究方法68
- (二) 研究内容68-69
- 三、 当前我国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新趋势69-74
- (一) 转换研究视角69-70
- (二) 深化研究内容70-71
- (三) 更新研究方法71
- (四) 拓展研究意义71-74
- 第六章 结论74-75
- 参考文献75-78
- 后记78-79
- 个人简历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美贵;早期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渊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1期
2 白立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求实;2006年07期
3 王代月;;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年09期
4 王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及对唯物史观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5 蔡其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脉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6 易承志;;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回溯[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黄伟力;查芳灵;;试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论坛;2009年08期
8 于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法治意蕴[J];理论月刊;2010年03期
9 贾义文;;浅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陈新亮;赵巍;魏剑冰;;浅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J];党史博采(理论);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王聪;;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理论的法哲学启示[A];当代法学论坛(2010年第4辑)[C];2010年
3 汪宁;项丽敏;;构建公民社会——俄罗斯的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崔志海;市民社会理论与晚清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大学教师 周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是亟待弘扬的传统[N];东莞日报;2010年
3 刘雪松;市民社会理论与法治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4 记者 塔娜;北方社科院青年学者哲学论坛在哈尔滨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穆方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中国化阐释[D];复旦大学;2011年
3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4 洪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项松林;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吉涛;第三部门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8年
2 董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扬州大学;2010年
3 穆松翠;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宿亮;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0年
5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富鑫;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市场经济价值[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7 常媛;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8 邓玉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1年
9 李文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孙淑;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