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1-04-13 09:32
交往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内部,是实践主体之间以变革世界和生存环境为目的的沟通、制约、渗透、影响、改造等实践活动,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众多的交往理论中,本文主要探讨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马克思把交往放到历史的维度中进行研究,认为交往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进而,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交往的基础和内在底蕴。马克思还指明,交往的最终目的应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还要看到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它使我们从交往维度中审视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主体间性问题,力求避免西方国家所面临的困境。交往实践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只能通过文化共融的交往途径解决。交往理论更从理论上支持和加强了我们坚持对外开放,走世界交往的思路。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1章 交往的涵义和特征
1.1 交往的涵义
1.2 交往的特征
第2章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2.1 交往概念的演变
2.2 交往的理论基础-实践
2.3 交往的内容与形式
2.4 交往的形态
2.5 交往的目的
第3章 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
3.1 中国的主体间性问题
3.2 交往实践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启示
3.3 坚持对外开放,走世界交往的道路
结束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往形态的新变化与当代社会的新特征[J]. 赵剑英. 哲学研究. 2003(11)
[2]世界交往与未来中国发展——马克思交往观实践意义论析[J]. 陈琼. 学术研究. 2002(08)
[3]论交往实践与价值全球化的内在联系[J]. 汪辉勇. 广东社会科学. 2002(03)
[4]从交往方式变迁看人的现代生成“人学”与“社会哲学”对话的一个尝试[J].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2002(02)
[5]试论交往实践[J]. 张金成. 江西社会科学. 2001(11)
[6]全球化与交往实践[J]. 杨彦钧,陈雪亮. 学术研究. 2001(10)
[7]交往与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述评[J]. 童恒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8]主体间性与交往[J]. 王仁宇. 南都学坛. 2001(02)
[9]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J]. 张登巧,赵润林. 社会科学. 2001(03)
[10]论人类的文明交往[J]. 彭树智. 史学理论研究. 2001(01)
本文编号:3135054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1章 交往的涵义和特征
1.1 交往的涵义
1.2 交往的特征
第2章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2.1 交往概念的演变
2.2 交往的理论基础-实践
2.3 交往的内容与形式
2.4 交往的形态
2.5 交往的目的
第3章 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
3.1 中国的主体间性问题
3.2 交往实践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启示
3.3 坚持对外开放,走世界交往的道路
结束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往形态的新变化与当代社会的新特征[J]. 赵剑英. 哲学研究. 2003(11)
[2]世界交往与未来中国发展——马克思交往观实践意义论析[J]. 陈琼. 学术研究. 2002(08)
[3]论交往实践与价值全球化的内在联系[J]. 汪辉勇. 广东社会科学. 2002(03)
[4]从交往方式变迁看人的现代生成“人学”与“社会哲学”对话的一个尝试[J]. 朱鲁子. 理论与现代化. 2002(02)
[5]试论交往实践[J]. 张金成. 江西社会科学. 2001(11)
[6]全球化与交往实践[J]. 杨彦钧,陈雪亮. 学术研究. 2001(10)
[7]交往与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述评[J]. 童恒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8]主体间性与交往[J]. 王仁宇. 南都学坛. 2001(02)
[9]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J]. 张登巧,赵润林. 社会科学. 2001(03)
[10]论人类的文明交往[J]. 彭树智. 史学理论研究. 2001(01)
本文编号:3135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3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