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11:32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尤其重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德育目标、德育地位、德育方法、德育原则上,他随时表现出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对人民利益的关心和尊重,他的这一思想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初期的德育工作产生过重大影响,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并将对今后建设和谐健康的小康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对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按照邓小平参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经历及其不同阶段对德育工作的关注程度,将其以人为本德育思想划分为萌芽、初步形成与深化发展三个阶段;通过对其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研究,阐释了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揭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土壤。 第二部分,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以人为本的德育价值观,二是关于以人为本的德育地位与作用,三是以人为本的德育原...
【文章来源】: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一、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德育思想
2、毛泽东德育思想
3、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1、革命时期的经历与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实践
(三)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1、萌芽阶段
2、初步形成阶段
3、深化发展阶段
二、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内容
(一) 关于以人为本的德育价值观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是社会主义德育的价值目标
2、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德育的价值评价标准
3、集体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德育的价值取向
(二) 关于以人为本的德育地位和作用
1、人才培养,德育为先
2、德育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
(三) 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论
1、把握培养对象的层次性原则
2、注重德育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3、坚持德育长期性和终身性原则
(四) 以人为本德育方法论
1、说服教育,强调疏胜于堵
2、正面引导,依靠事实说话
3、尊重人格,注重情感培育
4、主观能动,提倡自我教育
5、言传身教,强调道德示范
6、积极实践,注重事实育人
三、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特点
(一) 务实性
1、德育基础务实
2、德育手段务实
3、德育效果务实
(二) 开放性
1、注重德育内容的开放
2、强调德育体系的开放
(三) 针对性
1、德育标准上的针对性
2、德育目标和对象上的针对性
(四) 平等性
1、德育对象平等
2、德育主客体平等
3、德育要求平等
(五) 主体性
1、尊重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2、尊重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意识
3、发挥德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四、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理论意义
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2、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德育理论
3、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1、开创了改革开放时期德育工作的崭新局面
2、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3、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经验借鉴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建构[J]. 陈荣,沈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2]论邓小平德育理论的特征[J]. 李康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02)
[3]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德育思想的新贡献[J]. 刘定福.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0(05)
[4]邓小平德育思想述议[J]. 王国梁.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0(01)
[5]试论邓小平德育思想体系的基本架构[J]. 成华青. 青海师专学报. 1999(03)
[6]塑造跨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新形象的指南*——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德育战略思想[J]. 潘涌.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6)
[7]邓小平德育理论初探[J]. 刘国华. 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8]论邓小平关于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J]. 马捷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5)
[9]论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特点及内容方法[J]. 李康平. 求实. 1998(02)
[10]邓小平德育思想初探[J]. 沈爱华. 广西高教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3135216
【文章来源】: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一、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德育思想
2、毛泽东德育思想
3、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1、革命时期的经历与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实践
(三)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1、萌芽阶段
2、初步形成阶段
3、深化发展阶段
二、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内容
(一) 关于以人为本的德育价值观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是社会主义德育的价值目标
2、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德育的价值评价标准
3、集体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德育的价值取向
(二) 关于以人为本的德育地位和作用
1、人才培养,德育为先
2、德育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
(三) 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论
1、把握培养对象的层次性原则
2、注重德育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3、坚持德育长期性和终身性原则
(四) 以人为本德育方法论
1、说服教育,强调疏胜于堵
2、正面引导,依靠事实说话
3、尊重人格,注重情感培育
4、主观能动,提倡自我教育
5、言传身教,强调道德示范
6、积极实践,注重事实育人
三、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特点
(一) 务实性
1、德育基础务实
2、德育手段务实
3、德育效果务实
(二) 开放性
1、注重德育内容的开放
2、强调德育体系的开放
(三) 针对性
1、德育标准上的针对性
2、德育目标和对象上的针对性
(四) 平等性
1、德育对象平等
2、德育主客体平等
3、德育要求平等
(五) 主体性
1、尊重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2、尊重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意识
3、发挥德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四、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理论意义
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2、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德育理论
3、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 邓小平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1、开创了改革开放时期德育工作的崭新局面
2、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3、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经验借鉴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建构[J]. 陈荣,沈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2]论邓小平德育理论的特征[J]. 李康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02)
[3]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德育思想的新贡献[J]. 刘定福.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0(05)
[4]邓小平德育思想述议[J]. 王国梁.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0(01)
[5]试论邓小平德育思想体系的基本架构[J]. 成华青. 青海师专学报. 1999(03)
[6]塑造跨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新形象的指南*——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德育战略思想[J]. 潘涌.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6)
[7]邓小平德育理论初探[J]. 刘国华. 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8]论邓小平关于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J]. 马捷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5)
[9]论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特点及内容方法[J]. 李康平. 求实. 1998(02)
[10]邓小平德育思想初探[J]. 沈爱华. 广西高教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3135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35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