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14 05: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大众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构建通畅的渠道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公共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表达,在理论发展和实际行动之间起着连接作用,必然能够搭建起人民群众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桥梁。因此,通过公共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公共政策的内在联系出发,寻求两者的契合点,并探讨了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内涵与实现机制,在总结历史经验以及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研究提升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路径。首先,公共政策能否产生良好的执行效果,会影响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进程中,公共政策将其基本理论具体化为一项项可以具体操作的措施,在公共政策的利益实现中促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在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引导中构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同,在公共政策的程序解读中增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在公共政策的规约引导中促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协同,从而让人们群众在实...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第一章 公共政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透视
    1.1 公共政策
        1.1.1 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1.1.2 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
        1.1.3 公共政策与党的政策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
        1.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1.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
    1.3 公共政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联系
        1.3.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制定公共政策的理论依据
        1.3.2 公共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型表现形式
        1.3.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公共政策有机统一的关键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及其实现
    2.1 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科学内涵
    2.2 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实现机制
        2.2.1 公共政策的内容增进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
        2.2.2 公共政策的利益实现促进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
        2.2.3 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构建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同
        2.2.4 公共政策的程序解读增强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
        2.2.5 公共政策的规约引导促进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协同
第三章 利用公共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境
    3.1 中国共产党利用公共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3.1.1 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出发点
        3.1.2 构建完整的宣传系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障
        3.1.3 建立密切的党群关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器
        3.1.4 拓展多样化的人际传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3.2 利用公共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3.2.1 现实问题的解决不当削减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
        3.2.2 群众政策参与不当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度
        3.2.3 公共政策执行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路径
    4.1 完善公共政策公众参与过程
        4.1.1 拓宽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渠道
        4.1.2 提升公众政策参与意识与能力
        4.1.3 转变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
    4.2 丰富公共政策宣传解读手段
        4.2.1 增强公共政策相关政治理论读物的作用力
        4.2.2 注重社交媒体领域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发挥策略
        4.2.3 政策宣讲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翻译官”
    4.3 提高公共政策传播主体素养,构建良好的“传—受”关系
        4.3.1 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4.3.2 公共政策传播主体的权威性是实现公共政策有效传播的根本保证
        4.3.3 基层公共政策传播主体要通过提供服务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94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994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e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