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蒂纳在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5-10 08:19
  施蒂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中一条隐性的重要线索、一个关键的激发因素。因为人本主义“类哲学”的问世,施蒂纳出场了——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但不巧的是马克思此时正属于“带有批判性保留意见”的“费尔巴哈派”。所以,施蒂纳的批判毫无疑问刺痛了马克思,使马克思明白了这样一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都想要批判思辨哲学,最后却都陷入思辨哲学的牢笼中。那么,要想实现对思辨哲学的彻底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就必须实现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的彻底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将施蒂纳作为批判对象,正是在批判施蒂纳的视域下重新探索哲学的出路,从而实现了自己哲学思想的转变。作为马克思思想土壤的青年黑格尔派在一开始便将上帝还原为人,这开启了哲学在黑格尔“思辨神学”之后的新路径。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并没有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彻底批判,反倒是陷入其批判对象的思维路径中。施蒂纳用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方法来批判费尔巴哈,而马克思则用施蒂纳批判费尔巴哈的方法来批判施蒂纳。费尔巴哈立足于感性直观,施蒂纳则抓住了“个人”,但他们最后都很不幸地未能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彻底颠覆,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曾离开过黑格尔哲学的基地,只有跳出了这一基地的马克思以感性活动论实现了...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青年黑格尔运动
    1.1 黑格尔的遗产:青年黑格尔派
    1.2 费尔巴哈的功绩和问题
第二章 施蒂纳的批判效应
    2.1 唯一者的降临
    2.2 施蒂纳终结青年黑格尔派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境域
    3.1 三大批判主旨的转换
    3.2 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其对马克思的启示
        3.2.1 从“类本质”到“唯一者”
        3.2.2 思辨哲学的困境:现实问题
        3.2.3 旧唯物主义的抽象性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
    4.1 历史生成:现实的个人
    4.2 历史维度:感性活动
    4.3 历史基础:生产及交往
    4.4 历史理解:实践与发展
    4.5 哲学革命:形而上学的终结
余论 哲学和现实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79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79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0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