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和斯大林的科学观探究
发布时间:2021-06-16 05:55
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奠基人;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论断,继承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斯大林在实行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高度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堡垒进攻”的伟大号召,推动了苏联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两极世界的基础。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科学事业管理思想和体制主要是借鉴苏联;而苏联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思想主要是以列宁和斯大林的科学观理论为基础的。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本人认为,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建设者,列宁和斯大林的优秀思想尤其是他们的科学思想值得我们重视。他们的科学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继承和发展,其科学思想在当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对世界科学事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知识经济时代下重新审视他们的科学观,认识他们在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相结合过程中的得与失,不仅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历史演变有个更为清晰的了解,而且可以为我们构建科技与人文社会良性互动的社...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列宁斯大林科学观形成与发展的背景
(一) 列宁科学观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 斯大林科学观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列宁科学观的主要思想
(一) 关于科学研究的前提论思想
(二) 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三) 科学管理与发展的思想
三、斯大林科学观的主要内容
(一) 对科学研究前提的认识
(二) 科学价值论、主体论与科学传播思想
四、列宁斯大林科学观的影响
(一) 列宁科学观的价值
(二) 斯大林科学观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的大科学观模型与大科学管理体制的构想[J]. 许志峰. 科学学研究. 2009(12)
[2]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诞生的标志——《反杜林论》——纪念《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出版130周年[J]. 许志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3]论列宁关于科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思想[J]. 徐芹. 贵州社会科学. 2009(05)
[4]人文向度与科学向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新人道主义的革命性变革[J]. 张少军,韩秋红. 唯实. 2007(12)
[5]科学技术观的多元化发展[J]. 孙慕天. 学术交流. 2007(09)
[6]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J]. 胡海波. 学术交流. 2006(06)
[7]科学地认识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J]. 左凤荣. 国际政治研究. 2006(01)
[8]略论斯大林和联共(布)的科技与人才思想[J]. 司永海. 社会主义研究. 2004(01)
[9]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逻辑[J]. 仲几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12)
[10]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J]. 罗昌宏.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博士论文
[1]列宁斯大林文化革命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李国宏.吉林大学 2008
[2]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 崔禄春.中共中央党校 2000
本文编号:3232502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列宁斯大林科学观形成与发展的背景
(一) 列宁科学观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 斯大林科学观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列宁科学观的主要思想
(一) 关于科学研究的前提论思想
(二) 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三) 科学管理与发展的思想
三、斯大林科学观的主要内容
(一) 对科学研究前提的认识
(二) 科学价值论、主体论与科学传播思想
四、列宁斯大林科学观的影响
(一) 列宁科学观的价值
(二) 斯大林科学观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的大科学观模型与大科学管理体制的构想[J]. 许志峰. 科学学研究. 2009(12)
[2]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诞生的标志——《反杜林论》——纪念《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出版130周年[J]. 许志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3]论列宁关于科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思想[J]. 徐芹. 贵州社会科学. 2009(05)
[4]人文向度与科学向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新人道主义的革命性变革[J]. 张少军,韩秋红. 唯实. 2007(12)
[5]科学技术观的多元化发展[J]. 孙慕天. 学术交流. 2007(09)
[6]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J]. 胡海波. 学术交流. 2006(06)
[7]科学地认识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J]. 左凤荣. 国际政治研究. 2006(01)
[8]略论斯大林和联共(布)的科技与人才思想[J]. 司永海. 社会主义研究. 2004(01)
[9]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逻辑[J]. 仲几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12)
[10]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J]. 罗昌宏.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博士论文
[1]列宁斯大林文化革命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李国宏.吉林大学 2008
[2]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 崔禄春.中共中央党校 2000
本文编号:3232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3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