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我国发展模式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1-06-16 15:0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明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把“重”与“实”结合起来,达到了“科学”与“发展”有机统一。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不同,对发展的看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历史上出现过“天人合一”的发展观、“神创论”的发展观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观。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实现现代化已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论是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的“原发式”和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的逼迫和挑战的“后发式”,还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赶超型的“新发式”,都不同程度推动了经济增长,然而这些发展有很大的片面性,没有实现科学发展,尤其是新发式国家和地区,走了一条急功近利的发展道路,忽视了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力,缺乏整体协调观念。根据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国在选择发展模式时,确定了科学的发展目标,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关系的协调和良性运行,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经...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引言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依据
(2)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结果
(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需要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 科学发展观“重”在科学
(2) 科学发展观“实”在发展
二、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历史剖析
1、不同时代发展观剖析
(1) “天人合一”的发展观
(2) 中世纪“神创论”的发展观
(3) 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观
2、国外“现代化”发展模式剖析
(1) “原发式”发展模式
(2) “后发式”发展模式
(3) “新发式”发展模式
3、国外“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负面影响
(1) 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的承载力
(2) 没有考虑自然的成本
(3)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4) 轻视全面协调发展
(5) 忽视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和谐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我国发展模式的选择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中国国情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2、走科学发展之路
(1) 实现全面发展
(2) 实现协调发展
(3) 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实现健康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东亚模式特征[J]. 陈峰君. 太平洋学报. 1997(02)
本文编号:3233289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引言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依据
(2)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结果
(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需要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 科学发展观“重”在科学
(2) 科学发展观“实”在发展
二、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历史剖析
1、不同时代发展观剖析
(1) “天人合一”的发展观
(2) 中世纪“神创论”的发展观
(3) 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观
2、国外“现代化”发展模式剖析
(1) “原发式”发展模式
(2) “后发式”发展模式
(3) “新发式”发展模式
3、国外“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负面影响
(1) 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的承载力
(2) 没有考虑自然的成本
(3)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4) 轻视全面协调发展
(5) 忽视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和谐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我国发展模式的选择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中国国情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2、走科学发展之路
(1) 实现全面发展
(2) 实现协调发展
(3) 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实现健康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东亚模式特征[J]. 陈峰君. 太平洋学报. 1997(02)
本文编号:3233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3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