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透视

发布时间:2021-06-19 12:07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我党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理念,其中最具指导性的便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新一届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系统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弄清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既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从实践上去实现的主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一项主要研究任务,更是中国社会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研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包含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的贯彻运用,使科学发展观具体化和现实化。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谋求科学发展的观点,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手段和最终实现的发展目标等方面去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
    一、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
        1.时代背景
        2.现实依据
    二、内容和特征
        1."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4."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
        1."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以人为本"——唯物史观的新概括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新举措
第三章 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思想渊源
        1."和谐社会"的提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3."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基本条件
        1.和谐社会的内涵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1.和谐社会是社会有机体自我更新的客观规律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
        3.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
        4.科学发展观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
    三、和谐社会构建的实现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实践成果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也是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
        3."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四、"统筹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实现的基本途径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进一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 贾建芳.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3)
[2]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 姜汉斌,章传家,杨永利.  求是. 2005(14)
[3]“以人为本”: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兼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J]. 黄明娣.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4]"以人为本"——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J]. 张海芳.  理论学习. 2005(05)
[5]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J]. 陈美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6]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 陈志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7]“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四维视阈[J]. 刘健,程瑞.  当代财经. 2005(02)
[8]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J]. 曾天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9]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J]. 郝潞霞.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新跨越[J]. 江俊文.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5(01)



本文编号:3237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37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e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