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个人”的确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的双重批判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1-06-19 18:15
在哲学史上,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探讨贯穿于整个哲学史,各个时代的哲学家们都在反思人的存在本质的问题并根据时代特性赋予人以各种存在规定,费尔巴哈、施蒂纳和马克思都试图终结传统的形而上学,使人脱离思维抽象性的限制。费尔巴哈动摇了宗教神学思辨大厦的根基,把“类”作为人的本质规定,将人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但费尔巴哈只关注人所具有的普遍性的“类”规定,并没有将作为个体的人和普遍性的“类”加以严格地区分,从而导致费尔巴哈对人的规定最终体现为一种抽象本质。施蒂纳将“唯一者”作为一切本质的规定,拒斥对人的一切普遍性的规定,对费尔巴哈的“类”进行了猛烈地攻击,将“类”视为是“神”的代名词,施蒂纳的“唯一者”强调的是“我”的真空式的自由,拒斥一切凌驾于“我”之上的权威,像国家、法律等。施蒂纳过于注重个人特性的自由发展,以至于将人孤立了起来。马克思开辟了消除穷竭的路径,在扬弃费尔巴哈和施蒂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个人”,将人置于普遍的现实社会和个人能动性充分发挥的辩证空间中,结束了这场关于人的生存本质的喧嚣。在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确立过程中,费尔巴哈和施蒂纳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1、选题缘由
2、研究现状
(二) 选题意义
(三) 论文研究方法
(四) 论文思路及框架
一、“现实的个人”的第一道鸿沟:费尔巴哈的具有抽象本质的人
(一) 费尔巴哈“类”哲学的逻辑内涵
1、人的基本规定—“类存在”
2、人的本质规定—“类意识”
3、人的根本规定—“类关系”
(二) 费尔巴哈的“类”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是类存在物”
3、《神圣家族》:“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二、“现实的个人”的第二道鸿沟:施蒂纳抛掉一切本质的人
(一) 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批判
1、施蒂纳的第一次批判:“敬神的无神论者”
2、施蒂纳的第二次批判:“幽灵”般的“爱”
3、施蒂纳的第三次批判:“并非唯心主义者,也非唯物主义者”
(二) “唯一者”的逻辑内涵
1、摒弃古代人“尘世的世界”
2、批判自由者“精神的王国”
3、追寻唯一者“自由的精神”
三、“现实的个人”的理论地平: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的双重批判
(一) 施蒂纳作为批判中介成为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契机
1、关于施蒂纳与马克思之间关系学术界的争论
2、“现实的个人”何以可能?
3、施蒂纳作为批判中介对马克思的影响
(二)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哲学的批判
1、对“类存在”直观性的批判
2、对“类意识”先验性的批判
3、对“类关系”自然性的批判
(三)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1、对施蒂纳“人”的批判的批判
2、对施蒂纳“我”的批判
四、“现实的个人”的实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的双重超越
(一)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哲学的超越
1、在实践中理解人的活动
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超越
1、处于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现实的个人
2、“自我牺牲”和“利己主义”相协调的共产主义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唯一者”到“超人”[J]. 刘森林.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2)
[2]马克思与施蒂纳思想关系的转变[J]. 林钊. 理论视野. 2016(10)
[3]麦克斯·施蒂纳:最后的青年黑格尔派[J]. 张剑抒,林钊. 学术研究. 2013(07)
[4]“上帝之死”与“现实的个人”[J]. 刘森林.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5)
[5]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施蒂纳研究回顾[J]. 林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6]论施蒂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J]. 姜海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7]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J]. 侯才. 哲学研究. 2012(01)
[8]论施蒂纳与费尔巴哈[J]. 劳伦斯·S.斯特佩勒维克,林钊. 学海. 2011(01)
[9]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与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破产[J]. 吴晓明.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10(00)
[10]虚无主义:尼采与施蒂纳[J]. 林钊. 现代哲学. 2010(05)
博士论文
[1]揭开“唯一者”的神秘面纱[D]. 赵亮.吉林大学 2013
[2]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观的批判[D]. 姜海波.复旦大学 2011
[3]论施蒂纳的形而上学批判及马克思对其批判的批判[D]. 朱亦一.清华大学 2007
[4]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D]. 蔡剑锋.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论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D]. 王佳丽.兰州大学 2016
[2]从世界观变革看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D]. 陈永振.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38301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1、选题缘由
2、研究现状
(二) 选题意义
(三) 论文研究方法
(四) 论文思路及框架
一、“现实的个人”的第一道鸿沟:费尔巴哈的具有抽象本质的人
(一) 费尔巴哈“类”哲学的逻辑内涵
1、人的基本规定—“类存在”
2、人的本质规定—“类意识”
3、人的根本规定—“类关系”
(二) 费尔巴哈的“类”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是类存在物”
3、《神圣家族》:“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二、“现实的个人”的第二道鸿沟:施蒂纳抛掉一切本质的人
(一) 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批判
1、施蒂纳的第一次批判:“敬神的无神论者”
2、施蒂纳的第二次批判:“幽灵”般的“爱”
3、施蒂纳的第三次批判:“并非唯心主义者,也非唯物主义者”
(二) “唯一者”的逻辑内涵
1、摒弃古代人“尘世的世界”
2、批判自由者“精神的王国”
3、追寻唯一者“自由的精神”
三、“现实的个人”的理论地平: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的双重批判
(一) 施蒂纳作为批判中介成为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契机
1、关于施蒂纳与马克思之间关系学术界的争论
2、“现实的个人”何以可能?
3、施蒂纳作为批判中介对马克思的影响
(二)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哲学的批判
1、对“类存在”直观性的批判
2、对“类意识”先验性的批判
3、对“类关系”自然性的批判
(三)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1、对施蒂纳“人”的批判的批判
2、对施蒂纳“我”的批判
四、“现实的个人”的实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的双重超越
(一)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哲学的超越
1、在实践中理解人的活动
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超越
1、处于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现实的个人
2、“自我牺牲”和“利己主义”相协调的共产主义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唯一者”到“超人”[J]. 刘森林.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2)
[2]马克思与施蒂纳思想关系的转变[J]. 林钊. 理论视野. 2016(10)
[3]麦克斯·施蒂纳:最后的青年黑格尔派[J]. 张剑抒,林钊. 学术研究. 2013(07)
[4]“上帝之死”与“现实的个人”[J]. 刘森林.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5)
[5]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施蒂纳研究回顾[J]. 林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6]论施蒂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J]. 姜海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7]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J]. 侯才. 哲学研究. 2012(01)
[8]论施蒂纳与费尔巴哈[J]. 劳伦斯·S.斯特佩勒维克,林钊. 学海. 2011(01)
[9]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与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破产[J]. 吴晓明.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10(00)
[10]虚无主义:尼采与施蒂纳[J]. 林钊. 现代哲学. 2010(05)
博士论文
[1]揭开“唯一者”的神秘面纱[D]. 赵亮.吉林大学 2013
[2]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观的批判[D]. 姜海波.复旦大学 2011
[3]论施蒂纳的形而上学批判及马克思对其批判的批判[D]. 朱亦一.清华大学 2007
[4]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D]. 蔡剑锋.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论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D]. 王佳丽.兰州大学 2016
[2]从世界观变革看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D]. 陈永振.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38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3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