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特征的研究及其现实思考
发布时间:2021-08-05 23:20
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当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东方文明由盛转衰之际,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在欧美却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时期。由此,资本扩张所带来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不断席卷和涤荡着古老的东方文明。“每当革命风暴暂时平息的时候,一定要出现同一个问题,这就是一直存在着的‘东方’问题。”由此东方社会被纳入了马克思的研究视野,并成为马克思毕生的理论探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内涵和内在价值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理应包括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特征的研究,而非单纯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前者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静态研究,后者的研究属于实践研究、动态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体系,缺一不可。本文就以马克思东方社会特征研究为出发点,从一个全新视角审视东方社会的独特性,由此探索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超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为了避免对马克思的著作造成误读和误解,本文将严格按照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进入其理论视野,展现其思想的本来面目,揭示其思想的深刻内涵。本文分为引论、探索、实践三个篇章,创新之处就在于从科学界定马克思“东方社会”入手,简要回顾马克思...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引论篇
第一章 对马克思视野中“东方社会”的界定
第一节 地缘政治
第二节 经济特征
第二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探索篇
第三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研究的文本归类
第一节 马克思对印度社会的研究
第二节 马克思对中国社会的研究
第三节 马克思对俄国社会的研究
第四章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主要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经济结构特征
第二节 社会政治制度特征
第三节 风俗习惯与民族心理特征
第五章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变迁
第二节 外来势力入侵对东方社会瓦解的作用
第三节 东方社会的制度刚性
第四节 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实践篇
第六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启迪
第一节 东方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启迪
第三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东方社会结构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扬弃[J]. 张云飞.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4)
[2]对马克思晚年俄国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再认识[J]. 刘卓红,关锋.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4(02)
[3]马克思论中国为何由盛转衰:意识形态与文化战略[J]. 赵凯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1)
[4]跨世纪的争论 几代人的思索(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评述[J]. 张建云.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04)
[5]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东方社会结构[J]. 赵一红.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2(05)
[6]“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三[J].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01)
[7]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J]. 钟一言. 党建. 2002(02)
[8]马克思对东方国家社会主义进程的理性思考[J]. 唐文彰,姜红明. 社会主义研究. 2001(05)
[9]“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一[J].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05)
[10]论晚年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发展[J]. 王桂泉. 社会科学辑刊. 2001(05)
本文编号:3324624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引论篇
第一章 对马克思视野中“东方社会”的界定
第一节 地缘政治
第二节 经济特征
第二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探索篇
第三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研究的文本归类
第一节 马克思对印度社会的研究
第二节 马克思对中国社会的研究
第三节 马克思对俄国社会的研究
第四章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主要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经济结构特征
第二节 社会政治制度特征
第三节 风俗习惯与民族心理特征
第五章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变迁
第二节 外来势力入侵对东方社会瓦解的作用
第三节 东方社会的制度刚性
第四节 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实践篇
第六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启迪
第一节 东方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启迪
第三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东方社会结构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扬弃[J]. 张云飞.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4)
[2]对马克思晚年俄国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再认识[J]. 刘卓红,关锋.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4(02)
[3]马克思论中国为何由盛转衰:意识形态与文化战略[J]. 赵凯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1)
[4]跨世纪的争论 几代人的思索(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评述[J]. 张建云.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04)
[5]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东方社会结构[J]. 赵一红.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2(05)
[6]“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三[J].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01)
[7]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J]. 钟一言. 党建. 2002(02)
[8]马克思对东方国家社会主义进程的理性思考[J]. 唐文彰,姜红明. 社会主义研究. 2001(05)
[9]“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一[J].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05)
[10]论晚年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发展[J]. 王桂泉. 社会科学辑刊. 2001(05)
本文编号:3324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2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