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脱落命题:基于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社会共体观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08 00:36
社会从自然中脱落是"脱落命题"中的首位性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社会的可能性与依据在于同自然连接的有机程度。尽管社会有自己的独特发展历史与运行规律,但自然对于社会的在体性质与优先地位是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定。由于资本逻辑,人类社会强化了对自然的客体化程度,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社会逐渐从自然中脱落下来。自然的社会化、社会的风险化、风险的制度化、制度的资本化等是这种脱落的表征。我们生活在脱落的过程区间里,走向"生态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融合发展道路是抑制脱落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1(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 还原: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客观事实与理论真实
二、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社会共体观
1. 自然是社会的在体
(1)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先在性
(2)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首位性
(3)自然是社会的在体即社会存在的本体
2. 社会是自然的产物
3. 自然社会共在体
三、 社会从自然中脱落的命题
1. 何为和何处脱落:社会从自然中脱落的命题
2. 脱落生成的机制与方法论视角
3. 脱落表征的内在循环链
4. 社会从自然中脱落的程度及其分析
5. 社会从自然中脱落的显著表征:人化自然的出场与场域机制的形成
6. 社会从自然中脱落的历程在现代性尤其是资本现代性下到达顶峰
四、 我们在脱落的过程区间里生活
1. 在何时和在何处:脱落命题的答案
2. 不要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
3. 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生存与生活的营养
4. 在“自然社会生命共同体”中生存与生活
5. “三生”文明:抑制或延缓脱落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J]. 郗戈,荣鑫.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0(01)
[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探析[J]. 陆雪飞,王伟婉. 学术论坛. 2019(05)
[3]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J]. 陈雄,吕立志. 红旗文稿. 2019(16)
[4]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社会观的统一为视角[J]. 赖婵丹.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7(04)
[5]社会脱落:现代性视域下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J]. 相雅芳. 宁夏社会科学. 2015(04)
[6]脱落命题:个人、社会和自然之关系有机性的本体论追问[J]. 相雅芳,郭强. 广西社会科学. 2015(04)
[7]“强强纲领”:知识行动论的知识逻辑[J]. 郭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本文编号:3328849
【文章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1(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 还原: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客观事实与理论真实
二、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社会共体观
1. 自然是社会的在体
(1)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先在性
(2)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首位性
(3)自然是社会的在体即社会存在的本体
2. 社会是自然的产物
3. 自然社会共在体
三、 社会从自然中脱落的命题
1. 何为和何处脱落:社会从自然中脱落的命题
2. 脱落生成的机制与方法论视角
3. 脱落表征的内在循环链
4. 社会从自然中脱落的程度及其分析
5. 社会从自然中脱落的显著表征:人化自然的出场与场域机制的形成
6. 社会从自然中脱落的历程在现代性尤其是资本现代性下到达顶峰
四、 我们在脱落的过程区间里生活
1. 在何时和在何处:脱落命题的答案
2. 不要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
3. 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生存与生活的营养
4. 在“自然社会生命共同体”中生存与生活
5. “三生”文明:抑制或延缓脱落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J]. 郗戈,荣鑫.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0(01)
[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探析[J]. 陆雪飞,王伟婉. 学术论坛. 2019(05)
[3]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J]. 陈雄,吕立志. 红旗文稿. 2019(16)
[4]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社会观的统一为视角[J]. 赖婵丹.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7(04)
[5]社会脱落:现代性视域下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J]. 相雅芳. 宁夏社会科学. 2015(04)
[6]脱落命题:个人、社会和自然之关系有机性的本体论追问[J]. 相雅芳,郭强. 广西社会科学. 2015(04)
[7]“强强纲领”:知识行动论的知识逻辑[J]. 郭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本文编号:3328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2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