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来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14:10
本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来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从新时期新阶段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本文研究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来源,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上来说,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发展,是对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理论的传承和丰富;在发展思想的引用方面,科学发展观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借鉴参考了西方发展观中一些可取的经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来源。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发展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理解以及西方发展观入手,梳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通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多重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及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理解以及西方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带来启发的代表性观点这四个方面,从而厘清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脉络,揭示时代发展的需要,引导我们系统全面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1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缘由13-15
- 1.1.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13
- 1.1.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3-14
- 1.1.3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5-17
- 1.2.1 国内研究综述15-16
- 1.2.2 国外研究综述16-17
-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17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17-18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18-19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多重意义19-30
- 2.1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19-21
- 2.1.1 总的法则——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9-20
- 2.1.2 用矛盾的方法观察社会发展20-21
- 2.1.3 从社会主体出发观察社会发展21
-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观点21-25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主体21-23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23
- 2.2.3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目的23-24
- 2.2.4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24
- 2.2.5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24-25
- 2.3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传承25-30
- 2.3.1“ 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传承25-26
- 2.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及方法论的继承26-28
- 2.3.3 统筹兼顾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传承28-29
- 2.3.4 发展是第一要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29-30
-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及当代价值30-36
- 3.1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发展思想的合理因子30-32
- 3.1.1 天人合一思想30
- 3.1.2 民本思想30-31
- 3.1.3 贵和尚中思想31-32
- 3.2 科学发展观对 “民本”思想的超越32-33
- 3.2.1 “以人为本”对“民本”思想的继承32
- 3.2.2 “以人为本”对“民本”思想的超越32-33
- 3.3 科学发展观对 “贵和尚中”思想的借鉴和发展33-34
- 3.3.1 “全面协调发展”对“贵和尚中”思想的延续33
- 3.3.2 “全面协调发展”对“贵和尚中”思想的发展33-34
- 3.4 科学发展观对 “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34-36
- 3.4.1 “可持续发展”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34-35
- 3.4.2 “可持续发展”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35-36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36-43
- 4.1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36-38
- 4.1.1 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以人为本”36
- 4.1.2 毛泽东全面协调发展思想与“全面协调可持续”36-37
- 4.1.3 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与“五个统筹”37-38
- 4.1.4 “发展是第一要义”对毛泽东关于发展思想的升华38
- 4.2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及其价值38-41
- 4.2.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观点为科学发展观夯实基础38-39
- 4.2.2 邓小平关于人类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39-40
- 4.2.3 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法与科学发展观40-41
- 4.3 江泽民的社会发展思想41-43
- 4.3.1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科学发展观41-42
- 4.3.2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42
- 4.3.3 “三位一体”思想与科学发展观42-43
- 第五章 西方发展观的合理因素及其借鉴43-49
- 5.1 对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与借鉴43-44
- 5.1.1 西方“人本主义”内涵及其流变43-44
- 5.1.2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4
- 5.2 对西方“整体发展观”的借鉴及其超越44-46
- 5.2.1 西方“整体发展观”的合理性44-45
- 5.2.2 西方“整体发展观”的局限性45
- 5.2.3 对西方“整体发展观”的超越45-46
- 5.3 对西方“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与超越46-49
- 5.3.1 西方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46-47
- 5.3.2 两种“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47-49
- 第六章 结束语49-51
- 6.1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49
- 6.2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49-50
- 6.3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50-51
- 参考文献51-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之佳;萧玲;;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新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季明;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长江论坛;2004年04期
3 戴志国;;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李曙新;;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对西方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5 李天敏;论“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6 卓高生;;当代社会发展的的人文关怀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7 郑庆昌,李文生;邓小平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杜秀玲;;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依据[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6期
9 李江红;;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J];法制与社会;2008年24期
10 汪滨;;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困境[J];法制与社会;2008年36期
本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来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