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及其发展与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1:04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及其发展与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自19世纪40年代起,开始全面研究经济问题。分配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一直受到马克思的充分关注。马克思经过长时间对分配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关于未来社会分配问题的见解。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的公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正式确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收入分配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为基础,深入分析马克思所设想的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系统阐述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本质内涵,以期对当今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本文首先阐述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这些思想作为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理论来源,对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创立过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根源所在。同时,马克思还对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进行研究,指出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看到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方式的决定作用。其次,本文以马克思的财富源泉论为基础,分析了马克思所设想的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劳动力个人所有的社会中,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个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性,由社会以劳动为统一的尺度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再次,本文阐述了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它是以社会为主体,以实物形态的个人消费品为对象,以劳动券为手段,以劳动时间为统一的尺度的新型的分配方式,具有历史进步性,但马克思认为,这种分配方式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病。最后,本文阐明了当今中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和创新了的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始终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明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这种新型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 按劳分配 实现条件 主要内容 发展与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23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9-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21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21-22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22-23
  •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演进过程23-37
  •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理论来源23-33
  • 1. 威廉·配第的分配思想23-25
  • 2. 亚当·斯密的分配思想25-27
  • 3. 大卫·李嘉图的分配思想27-29
  • 4.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29-33
  • (二)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演进过程33-37
  • 1. 马克思早期的分配思想33-34
  • 2. 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初步形成34-35
  • 3. 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全面确立35-37
  • 二、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37-48
  •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理论基础37-40
  • 1. 科学的财富源泉论37-38
  • 2. 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38-39
  • 3. 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理论39-40
  • (二)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实现条件40-48
  • 1. 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划分40-41
  • 2. 社会主义生产条件的所有制关系41-44
  • 3. 商品货币关系消亡与个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性44-46
  • 4. 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实行统一的按劳分配46-48
  • 三、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当今中国具体实践的差异48-57
  • (一)按劳分配的主体及差异48-50
  • (二)按劳分配的对象及差异50-51
  • (三)按劳分配的手段及差异51-53
  • (四)按劳分配的尺度及差异53-55
  • (五)按劳分配的性质及差异55-57
  • 四、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57-73
  •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57-60
  • 1.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必然性57-58
  • 2.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重要性58-59
  • 3. 坚持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制度优越性59-60
  • (二)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60-63
  • 1.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60-61
  • 2.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创新61
  • 3.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1-63
  • (三)坚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63-67
  • 1. 按贡献分配以生产要素所有权为前提条件63-64
  • 2. 按贡献分配是按要素对社会财富贡献的分配64-66
  • 3. 按贡献分配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66-67
  • (四)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67-73
  • 1.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对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68-69
  • 2.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兼顾效率与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69-71
  • 3.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对探索未来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做出的有益尝试71-73
  •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7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9-80
  • 致谢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谷春祥;邹升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研究[J];党史文苑;2007年18期

2 黄锟;;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04期

3 项启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J];经济纵横;1996年12期

4 谢永萍;谢晓晖;;浅析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张燕喜;;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4期

6 卫兴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再辨析——兼评王成稼的解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张宇;市场、平等与按劳分配——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再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06期

8 程恩富;;关于劳动收入分配若干问题的思考[J];综合竞争力;2010年06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及其发展与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6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