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分配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因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关注的热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居民收入差距却日益悬殊,分配不公现象存在,基尼系数近十年来一直在0.4以上。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必将阻碍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的学者开始对当前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提出了各种质疑,否定按劳分配存在的合理性。基于如此,有必要梳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分析和总结我们在实践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本文共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关于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概述。为了理清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那就必须明确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具体内容。本文首先回顾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创立的背景和创立过程,进而分析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前提、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创立的意义。第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探索。本文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分界点,将这一时期的按劳分配制度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之后,总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贡献。第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实践。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为节点,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前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到当前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并总结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第四,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几点启示。根据以上对历史进程的梳理,得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按劳分配 中国化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D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14
- 1.1 研究的现状9-12
- 1.1.1 课题由来9
- 1.1.2 研究综述9-12
- 1.2 研究意义12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现实意义12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12-13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2-13
- 1.3.2 研究方法13
- 1.4 论文的创新点13-14
- 第二章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概述14-20
- 2.1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创立14-15
- 2.1.1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创立的背景14-15
- 2.1.2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创立的过程15
- 2.2 实现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设想的假设前提15-17
- 2.2.1 生产力发展水平前提15-16
- 2.2.2 经济形态前提16
- 2.2.3 社会制度前提16-17
- 2.3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17-19
- 2.3.1 按劳分配的主体17
- 2.3.2 按劳分配的对象17-18
- 2.3.3 按劳分配的尺度18
- 2.3.4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18-19
- 2.4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创立的意义19-20
- 第三章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探索20-28
- 3.1 我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的背景20
- 3.2 我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的过程20-25
- 3.2.1 分配制度由多种形式向按劳分配集中(1949年至1956年)21-23
- 3.2.2 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转变为平均主义(1956年至1978年)23-25
- 3.3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发展的贡献25-28
- 3.3.1 毛泽东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5-28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实践28-36
- 4.1 改革开放初期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实践28-31
- 4.1.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新的实践28-29
- 4.1.2 邓小平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29-31
-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31-36
- 4.2.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31-32
- 4.2.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原则”的确立32
- 4.2.3“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原则的确立和完善32-34
- 4.2.4 社会主义市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发展的贡献34-36
- 第五章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几点启示36-39
- 5.1 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主导地位36-37
- 5.2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37
- 5.3 分配制度的改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必须与客观实际相适应37-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4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4-45
- 致谢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国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按劳分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银龙;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当代我国的运用与发展[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于金富;;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分配制度[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4 刘嗣明;郭晶;;党的收入分配理论体系的创立历程及十七大的新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5 杨强,王知桂;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变化与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江宗超;;按劳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8年11期
7 白暴力,梁泳梅,李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问题研究述要[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09期
8 杨欢进;;论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兼与周为民、陆宁商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谭剑林;;论按劳分配制度的实现条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董全瑞;;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新进展[J];江汉论坛;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实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华东;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