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超越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7-05-04 09:01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超越及当代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新儒家思潮纷纷进入中国和时下大陆国学热的现实语境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立场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超越问题是有意义的。它固然可以让我们在人格追求的目标建构方面与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划清界限,更可以与一味倡导回归传统的复古主义分道扬镳。 如果以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理论和方法为研究视阈,我们承认儒家倡导和推崇的仁义为核心的理想人格范式在凸显道德自律、注重德行自觉、张扬利他主义、在义利冲突中坚守义在利先原则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当代价值。但这个理想人格理论无视人对利益的基本需求、忽视人的自由个性的塑造、重德性轻知识、保守而缺乏创新等弊端则是当今时代必须予以剔除的封建糟粕。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超越至少在如下几个维度是必须的:其一是超越儒家重义轻利、尚义反利的君子人格,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客观现实的新的义利关系原则;其二是超越儒家过于注重内心做功而忽视践行的人格缺陷,塑造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人格品性;其三是超越儒家人格中推崇整体主义而忽视个体和个性塑造的弊病,倡导自由个性积极张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境界;其四是超越儒家重仁轻智的偏颇,在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追求中实现求真、向善、爱美的理想人格目标。 理想人格如何建构是文化建设的中心问题。因为人格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主体条件。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理论为指导,在理想人格的构建方面既汲取儒家传统理想人格思想的精华,又积极扬弃其糟粕,从而有效确立起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的理想人格范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 儒家理想人格 超越 当代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B22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次9-11
  • 1 绪论11-19
  • 1.1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11-15
  • 1.1.1 理想人格11-13
  • 1.1.2 儒家理想人格13-14
  • 1.1.3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14-15
  • 1.2 本文探讨主题的研究价值15-19
  • 1.2.1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的当代价值15-16
  • 1.2.2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对儒家为代表的传统理想人格的超越16-19
  • 2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的内容与特征19-31
  • 2.1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环境19-21
  • 2.1.1 理论基石——全面人性论19-20
  • 2.1.2 社会环境——共产主义20-21
  • 2.2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的内容21-27
  • 2.2.1 自由个性的人22-23
  • 2.2.2 自由自觉活动的人23-24
  • 2.2.3 社会关系和谐的人24-25
  • 2.2.4 真、善、美的终极追求25-27
  • 2.3 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的实现路径27-31
  • 2.3.1 根本途径——劳动实践27
  • 2.3.2 社会层面——社会革命和变革27-29
  • 2.3.3 自然层面——科学革命29-30
  • 2.3.4 个人层面——占有自身30-31
  • 3 儒家理想人格的内容及精华与糟粕的分析31-43
  • 3.1 儒家理想人格的内容31-33
  • 3.1.1 至上典范——圣人32
  • 3.1.2 现实范型——君子32-33
  • 3.2 儒家理想人格体现了高度自律的伦理精神33-35
  • 3.2.1 仁者爱人33-35
  • 3.2.2 人贵在“有义”35
  • 3.3 儒家理想人格的历史局限性35-43
  • 3.3.1 尚义反利36-37
  • 3.3.2 重仁轻智37-39
  • 3.3.3 圣人崇拜39-40
  • 3.3.4 纲常礼法40-43
  • 4 以马克思的理想人格理论为指导,实现对儒家理想人格的超越43-58
  • 4.1 超越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43-47
  • 4.1.1 超越的必要性43-44
  • 4.1.2 超越的可能性44-47
  • 4.2 对儒家理想人格局限性超越的具体内容47-53
  • 4.2.1 在义利关系方面的超越47-48
  • 4.2.2 在知行关系方面的超越48-50
  • 4.2.3 在群已关系方面的超越50-51
  • 4.2.4 在仁智美关系方面的超越51-53
  • 4.3 对当今时代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意义53-58
  • 4.3.1 尊重个人利益的合理诉求53-54
  • 4.3.2 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54-56
  • 4.3.3 注重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56-57
  • 4.3.4 培植求真、向善、爱美的自由个性57-58
  • 5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龙;传统价值理想和现代人格塑造——兼论中西传统人格塑造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张文彬;;“内圣外王”——评孔子的理想人格[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王根顺;陈秋生;郝路军;;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的塑造——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阐释[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7年02期

4 郑苗;;儒家理想人格及其当代价值[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1期

5 王京跃;统一的与“异化”的理想人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视野[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6 李爱华;;论马克思恩格斯反对个人崇拜的科学态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2期

7 毛芳才;潘永云;;马克思理想人格思想的启示——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札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辛丽丽;儒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9 郑航;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当代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J];红旗文稿;2007年08期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超越及当代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4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8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