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19 14:45
社会公正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目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的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始终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如何实现社会公正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公正思想。但是,由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从落后的传统模式向先进的现代模式的过渡时期,尚未经过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锤炼,又由于毛泽东受中国古代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使其在追求社会公正的实践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公正思想,使其更具科学性和生命力。形成了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的社会公正思想。认真梳理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科学把握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文章来源】: 延安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43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 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基础
(二) 变革生产关系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
(三) 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原则
(四) 民主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政治保证
(五)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改革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由之路
(二)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途径
(三) 社会公正需要民主法制作保障
(四) 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路径
(五) 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选择
(六) 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反对特权腐败
(七) “三个有利于”是社会公正的评价标准
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正问题
(二) 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 继续深化改革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出路
(四)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公正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五) 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正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J]. 董欢. 求实. 2007(08)
[2]论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 [J]. 董建萍.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03)
[3]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公正观的继承与发展 [J]. 郭冬红,李玉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4]论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 [J]. 刘义堂,王志红.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7(01)
[5]解读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 [J]. 邓伟. 党史文苑. 2006(20)
[6]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J]. 宿向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7]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J]. 何祥林,陈婷.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8]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基础 [J]. 权宗田. 晋阳学刊. 2006(02)
[9]浅谈邓小平公正思想的理性批判与现代重建 [J]. 李文爽,王雅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邓小平公正思想论析 [J]. 徐锦贤. 学海. 2006(01)
本文编号:3544603
【文章来源】: 延安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43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 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基础
(二) 变革生产关系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
(三) 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原则
(四) 民主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政治保证
(五)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改革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由之路
(二)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途径
(三) 社会公正需要民主法制作保障
(四) 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路径
(五) 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选择
(六) 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反对特权腐败
(七) “三个有利于”是社会公正的评价标准
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正问题
(二) 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 继续深化改革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出路
(四)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公正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五) 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正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J]. 董欢. 求实. 2007(08)
[2]论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 [J]. 董建萍.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03)
[3]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公正观的继承与发展 [J]. 郭冬红,李玉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4]论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 [J]. 刘义堂,王志红.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7(01)
[5]解读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 [J]. 邓伟. 党史文苑. 2006(20)
[6]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J]. 宿向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7]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J]. 何祥林,陈婷.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8]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基础 [J]. 权宗田. 晋阳学刊. 2006(02)
[9]浅谈邓小平公正思想的理性批判与现代重建 [J]. 李文爽,王雅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邓小平公正思想论析 [J]. 徐锦贤. 学海. 2006(01)
本文编号:3544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4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