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探微

发布时间:2021-12-25 09:28
  马克思将需要提升为哲学范畴,他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需要,始终坚持实践的方法论原则。在引言,文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一章,需要的概念。主要阐述了需要的内涵和需要的社会性、历史性、多样性、能动性等基本特征。第二章,分析需要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从横向来看,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从纵向来,看,马克思将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总起来看,人的需要呈上升的发展趋势。第三章,阐述需要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主要有三个,即劳动是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的本质。这三个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实质上三者是统一的。第四章,论述需要的作用。需要和实践活动关系密切,需要是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和驱动力,实践活动决定需要的发展。需要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根据,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同时,需要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在结语中,阐述了研究马克思需要理论的重大意义。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需要的概念
    (一) 需要的概念
    (二) 需要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
        2、历史性
        3、多样性
        4、能动性
第二章 需要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一) 需要的结构
        1、自然需要
        2、社会需要
        3、精神需要
    (二) 需要的层次
        1、生存需要
        2、享受需要
        3、发展需要
    (三) 需要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需要与人的本质
    (一)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关系
    (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主要观点
        1、劳动是人的本质
        2、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
        3、需要是人的本质
    (三) 三个主要观点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需要的作用
    (一) 人的需要与实践的关系
        1、需要是实践的驱动力、前提和内在要素
        2、实践决定需要
    (二) 需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需要是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根据
        2、需要是形成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之一
    (三) 需要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人的需要属性的思考[J]. 马捷莎.  教学与研究. 2006(02)
[2]论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J]. 郭艳君.  学术交流. 2005(12)
[3]作为历史观范畴的“需要”[J]. 傅建世.  长白学刊. 2005(06)
[4]需要与人的发展[J]. 赵长太.  理论月刊. 2005(09)
[5]论人的需要的几种特性[J]. 高海深.  理论导刊. 2005(02)
[6]需要的意蕴与表征[J]. 张志伟.  江汉论坛. 2004(08)
[7]论人的需要的上升规律[J]. 王双桥.  求索. 2004(06)
[8]马克思的需要心理学思想[J]. 张积家,陈栩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J]. 王全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05)
[10]对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再认识[J]. 王友平,盛思鑫.  学术探索. 2003(09)

硕士论文
[1]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D]. 张檀琴.首都师范大学 2005
[2]论人的需要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 杨合起.郑州大学 2003
[3]关于人的需要问题的规律性探讨[D]. 覃志红.河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52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52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3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