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22:27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为依据,尝试从整体上构建一个指导我国改善民生实践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理论围绕“民生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善民生、实现什么样的民生目标、怎样改善民生”展开。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正文中分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根据。本部分从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改善民生是民生自身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三个方面论证了改善民生的根据。第二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本质。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本部分重点论述了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科益、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内涵和关系,试图比较全面地揭示改善民生的本质。第三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目标。改善民生要实现对人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统一。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人的现实关怀: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第四部分论述了改善民生的原则。改善民生要遵循两大基本原则:第一...
【文章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改善民生的根据
(一) 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
(二) 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 改善民生是民生自身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
二、改善民生的本质
(一)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二) 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
(三) 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三、改善民生的目标
(一) 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 对人的现实关怀: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四、改善民生的原则
(一) 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五、改善民生的主体
(一) 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
(二) 从具体操作上看,各级党委政府是改善民生的主导
六、改善民生的途径
(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二)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巩固改善民生的政治基础
(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牢改善民生的文化基础
(四)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丰富改善民生的路径选择
(五) 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民生存的环境质量,扩展改善民生的外延和内涵
(六)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改善民生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 黄斌,冯飞龙. 安康学院学报. 2009(03)
[2]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李俊红,蒋国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8)
[3]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J]. 陈媚林. 求实. 2008(08)
[4]从执政理念视角解析党以民生为本的价值取向[J]. 徐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5]旗帜、民主、民生:十七大报告三大亮点[J]. 李捷.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11)
[6]民生型政府理论研究综述[J]. 李欣,徐丽朱. 现代企业教育. 2007(18)
[7]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生为本[J]. 郑功成. 前线. 2007(05)
[8]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 李抒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04)
[9]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J]. 张永清. 当代生态农业. 2006(Z1)
[10]重视民生: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大问题[J]. 吴忠民.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6(01)
本文编号:3585560
【文章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改善民生的根据
(一) 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
(二) 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 改善民生是民生自身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
二、改善民生的本质
(一)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二) 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
(三) 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三、改善民生的目标
(一) 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 对人的现实关怀: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四、改善民生的原则
(一) 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五、改善民生的主体
(一) 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
(二) 从具体操作上看,各级党委政府是改善民生的主导
六、改善民生的途径
(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二)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巩固改善民生的政治基础
(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牢改善民生的文化基础
(四)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丰富改善民生的路径选择
(五) 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民生存的环境质量,扩展改善民生的外延和内涵
(六)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改善民生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 黄斌,冯飞龙. 安康学院学报. 2009(03)
[2]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李俊红,蒋国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8)
[3]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J]. 陈媚林. 求实. 2008(08)
[4]从执政理念视角解析党以民生为本的价值取向[J]. 徐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5]旗帜、民主、民生:十七大报告三大亮点[J]. 李捷.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11)
[6]民生型政府理论研究综述[J]. 李欣,徐丽朱. 现代企业教育. 2007(18)
[7]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生为本[J]. 郑功成. 前线. 2007(05)
[8]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 李抒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04)
[9]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J]. 张永清. 当代生态农业. 2006(Z1)
[10]重视民生: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大问题[J]. 吴忠民.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6(01)
本文编号:3585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8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