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中的民生问题
发布时间:2022-01-22 06:11
民生问题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始终缠绕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更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亟待解决的实践性课题,牵涉到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执政党,理应对此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关注和改善民生是马克思贯穿一生的理论著述和革命实践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现实诉求。笔者认为,考察马克思的民生观应该把公共性视域映入眼帘,因为转型期中国民生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公共性领域的建设和积累。而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独特贡献和深刻之处,恰恰是从公共性视域(表现在其社会关系理论、交往实践理论、公共利益理论、共同体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人类解放理论等)来考察民生问题的缘起、内涵和解决途径的。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积极挖掘和深度解读,探究其公共性思想的生活维度,追寻公共性对民生问题的启迪意义,以期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民生建设提供些许启示。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民生角度分析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执政党情况,阐明研究的现实意义。然后在理论上辨析中国传统文化、民主社会主义、自由...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民生问题的凸显与民生的思想资源
(一) 现实背景分析:凸显民生问题
1. 世情分析
2. 国情分析
3. 党情分析
(二) 民生思想资源分析:凸显马克思的公共性民生思想
1. 儒学之民生
2. 自由主义之民生
3. 民主社会主义之民生
4. 马克思主义之民生
二、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解读
(一)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产生根源
1. 人的"共在"是公共性产生的存在论根源
2. 在实践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共性形成的根本动因
3. 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是公共性的现实根源
(二)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中的三重维度
1. 人的公共性与自利性之间的矛盾
2. 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3. 真实的共同体与虚假的共同体之间的矛盾
三、马克思公共民生观的解读
(一) 公共产品和公平正义:民生需求和价值理念
1. 公共产品:民生需求
2. 公平正义:民生价值理念
(二) 交往实践和共同体:民生实现的途径和场域
1. 交往实践:民生实现的途径
2. 共同体:民生实现的场域
(三)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民生的最高境界
四、马克思公共民生观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 民生建设的前提是发展和积累公共性
1. 保护"环境",创造适合人生存的环境
2. 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
3. 发展社会精神文化,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 民生建设的关键是合理分配公共性
1. 践行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2. 加强民生法治建设,保持对公共权力和个人利益的批判和监督
3.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编织民生安全网
(三) 民生建设的主导是国家,主体是公民
1. 构建民生型政府,发挥国家在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 构建成熟的公民社会,发挥公民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601685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民生问题的凸显与民生的思想资源
(一) 现实背景分析:凸显民生问题
1. 世情分析
2. 国情分析
3. 党情分析
(二) 民生思想资源分析:凸显马克思的公共性民生思想
1. 儒学之民生
2. 自由主义之民生
3. 民主社会主义之民生
4. 马克思主义之民生
二、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解读
(一)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产生根源
1. 人的"共在"是公共性产生的存在论根源
2. 在实践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共性形成的根本动因
3. 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是公共性的现实根源
(二)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中的三重维度
1. 人的公共性与自利性之间的矛盾
2. 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3. 真实的共同体与虚假的共同体之间的矛盾
三、马克思公共民生观的解读
(一) 公共产品和公平正义:民生需求和价值理念
1. 公共产品:民生需求
2. 公平正义:民生价值理念
(二) 交往实践和共同体:民生实现的途径和场域
1. 交往实践:民生实现的途径
2. 共同体:民生实现的场域
(三)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民生的最高境界
四、马克思公共民生观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 民生建设的前提是发展和积累公共性
1. 保护"环境",创造适合人生存的环境
2. 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
3. 发展社会精神文化,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 民生建设的关键是合理分配公共性
1. 践行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2. 加强民生法治建设,保持对公共权力和个人利益的批判和监督
3.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编织民生安全网
(三) 民生建设的主导是国家,主体是公民
1. 构建民生型政府,发挥国家在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 构建成熟的公民社会,发挥公民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601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0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