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民生价值蕴含

发布时间:2017-05-15 13:1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民生价值蕴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将生态建设加入)的战略布局。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更加重视民生事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让发展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民。但是必须直面的问题是,我国的民生事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实践的发展要求学界给予理论上的支持。 虽然“市民社会”的概念源起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但是我国学界对此讨论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就开始引入并引起热烈的讨论,其中马克思经典原著中含有丰富的关于“市民社会”的表述与论断,格外引人瞩目。一般来说,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形式的社会中,所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是紧密相连的。深入挖掘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推进我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立论,将马克思市民社会与民生问题联系起来,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现实的人”出发,经过“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原理的论证,阐明“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进而阐释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当前民生建设问题的价值启示。论文除导论外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及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认识过程。第二部分主要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概念、核心架构、理论归宿,阐述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揭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民生问题的内在关联,其中蕴含着对人类民生问题的思考和关怀,侧重从“现实的人”(个人层面)、“社会组织”(社会层面)、“政治国家”(国家层面)进行论证。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性概论,探讨这一理论对中国民生建设的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 民生问题 内在关联 价值蕴含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D0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导论9-24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0-19
  • (三)基本概念19-22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22-23
  • (五)主要创新和不足23-24
  •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24-35
  •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4-28
  • 1.经济方面24-26
  • 2.政治方面26-27
  • 3.文化方面27-28
  •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28-32
  • 1.古希腊时期的市民社会观28-29
  • 2.自由主义时期的市民社会观29-31
  • 3.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31-32
  •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演变过程32-35
  •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35-47
  • (一)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35-37
  • 1.具体含义:指涉“资产阶级社会”的市民社会35-36
  • 2.抽象含义:分析性概念36-37
  • (二)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关系架构37-40
  • 1.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架构的提出37-38
  • 2.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架构的内涵38-40
  • 3.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架构的功能40
  •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归宿40-47
  • 1.实现人类解放41-43
  • 2.自由人联合体——市民社会的超越43-47
  •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民生问题的内在关联47-63
  • (一)民生问题的解析——以“现实的人”为核心47-55
  • 1.民生的起点——“现实的人”47-49
  • 2.民生的关键——所有制形式49-51
  • 3.民生的否定——人的异化51-53
  • 4.民生的实现——自由发展53-55
  • (二)民生的社会层面——“社会组织”55-57
  • (三)民生的上层建筑——政治国家57-63
  • 1.从国家的产生来看,提供民生产品是国家的基本职能58-60
  • 2.现代民主制一定程度上成为民生需求表达的渠道60-61
  • 3.共产主义社会是民生问题的终结时代61-63
  •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民生建设的价值63-71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与市民社会发育63-66
  •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价值66-71
  • 1.发展生产力,疏通利益关系67-68
  • 2.建设社会组织,发挥民生功能68-69
  • 3.重视个体权利,完善民主政治69-71
  • 参考文献71-76
  • 致谢76-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志平;马俊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起点——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河北学刊;2012年04期

2 陈建胜;论托克维尔“以社会制约权力”思想[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李佃来;;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邓宏炎;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思想历程与研究方法的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5 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6 王代月;;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年09期

7 王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当代意义[J];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8 ;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J];历史研究;1996年01期

9 ;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J];历史研究;1996年04期

10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J];史林;200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民生价值蕴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7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7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5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