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22-10-21 13:35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人类对发展问题探索的最新结晶。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重点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探索,再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理论发展中梳理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渊源,接着阐述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具体体现,最后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三个方面对其理论创新进行了评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该理论的提出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模式经验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外发展理论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在发展形式的新思考、发展目标的新界定和发展途径的新选择三个方面的创新性思维中,充分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品质。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
(一)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揭示
1. GDP 指数上升、社会综合指标下降
2. 要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
3.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贫富差距扩大
(二) 改革以来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反思
1. 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
2. 重经济总量扩大、轻经济结构优化
3. 重物质财富获取、轻环境生态保护
4. 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
5. 重物质成果、轻精神需求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渊源
(一) 西方发展观及其启示
1. 西方传统发展观
2. 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 西方现代发展观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
1. 关于发展规律的探索
2. 关于发展方向的思考
3. 关于发展动力和目的的观点
(三)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观
1. 对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初步探索
2.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创新思考
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经验总结
三、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具体体现
(一)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形式的新思考
1. 实现科学的、和谐的、和平的发展
2.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目标的新界定
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 实现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三)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途径的新选择
1. 实行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发展方法
2. 实行形式多样的发展方式
四、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多维评析
(一) 从哲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1. 发展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
2. 发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 发展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二) 从社会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1. 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类和谐
2. 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社会和谐
(三) 从伦理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1. 发展应承担当代责任
2. 发展应承担代际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境污染评价标准引入环境犯罪刑罚的探讨[J]. 刘启正. 环保科技. 2009(02)
[2]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权的借鉴、超越与发展[J]. 周明海. 探索. 2009(03)
[3]现代环境保护工作现状[J]. 李维斌,刘宏,吴春笃,孙俊. 农业装备技术. 2009(03)
[4]当代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综述[J]. 刘欣,付华. 环境教育. 2008(07)
[5]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J]. 陈颖. 现代商业. 2008(09)
[6]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转型[J]. 黄泰岩. 经济学动态. 2007(12)
[7]为了明天更加美好[J]. 苏青. 科技导报. 2007(16)
[8]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意义[J]. 杨发喜. 红旗文稿. 2005(15)
[9]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 荣开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和谐社会面面观[J]. 俞可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01)
本文编号:3695748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
(一)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揭示
1. GDP 指数上升、社会综合指标下降
2. 要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
3.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贫富差距扩大
(二) 改革以来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反思
1. 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
2. 重经济总量扩大、轻经济结构优化
3. 重物质财富获取、轻环境生态保护
4. 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
5. 重物质成果、轻精神需求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渊源
(一) 西方发展观及其启示
1. 西方传统发展观
2. 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 西方现代发展观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
1. 关于发展规律的探索
2. 关于发展方向的思考
3. 关于发展动力和目的的观点
(三)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观
1. 对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初步探索
2.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创新思考
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经验总结
三、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具体体现
(一)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形式的新思考
1. 实现科学的、和谐的、和平的发展
2.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目标的新界定
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 实现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三)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途径的新选择
1. 实行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发展方法
2. 实行形式多样的发展方式
四、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多维评析
(一) 从哲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1. 发展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
2. 发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 发展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二) 从社会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1. 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类和谐
2. 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社会和谐
(三) 从伦理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1. 发展应承担当代责任
2. 发展应承担代际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境污染评价标准引入环境犯罪刑罚的探讨[J]. 刘启正. 环保科技. 2009(02)
[2]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权的借鉴、超越与发展[J]. 周明海. 探索. 2009(03)
[3]现代环境保护工作现状[J]. 李维斌,刘宏,吴春笃,孙俊. 农业装备技术. 2009(03)
[4]当代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综述[J]. 刘欣,付华. 环境教育. 2008(07)
[5]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J]. 陈颖. 现代商业. 2008(09)
[6]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转型[J]. 黄泰岩. 经济学动态. 2007(12)
[7]为了明天更加美好[J]. 苏青. 科技导报. 2007(16)
[8]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意义[J]. 杨发喜. 红旗文稿. 2005(15)
[9]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 荣开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和谐社会面面观[J]. 俞可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01)
本文编号:3695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9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