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08:2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近年来,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共同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全世界都在空前关注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和保护问题。各国纷纷以政府和社会的名义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之中,各种环境保护运动和形形色色的环境保护组织试图建立起一个庞大而有效的世界性生态保护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和条件。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要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的思想是非常丰富而全面的。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与发展从未离开自然界,然而,人类并不是消极的适应自然、顺从自然。人类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去探索自然规律,并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类整体发展谋利和造福。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推进人类生产与社会文明,更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主体,这并非由人类自己规定的,而是由人的自主性、主观性和自觉性三个主体性特征决定的。正确认识人的主体性特征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再次,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只有实现自然同社会的协调发展,生产力才会大跨度的进步。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应该选择有利于实现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在社会与自然之间建立生态化的交流方式和互利机制。马克思关于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思想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甚至关乎着人类存亡。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我国确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指导,为培育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慧支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体系之中,明确提出要以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作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思想,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逐步实现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指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忽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努力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培育人们良好的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习惯,逐步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体系和生态保护监督机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最终要实现彻底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现实性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一)研究背景10
- (二)研究现状10-11
- (三)研究目的11
- (四)论文创新点11-12
-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12-20
- (一)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思想12-15
- 1.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2-13
- 2.“主体性原则”思想13-15
- (二)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思想15-20
- 1.自然界是生产力的必备要素15-16
- 2.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16-17
- 3.人类社会是“人化自然”17-20
-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29
-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20-23
- 1.水资源匮乏20-21
- 2.土壤生产力退化21-22
- 3.森林覆盖率下降22
- 4.能源储存量减少22-23
- 5.自然灾害频发23
-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及其举措23-29
- 1.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23-25
- 2.生态文明的紧迫性25-26
- 3.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26-29
- 三、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29-36
- (一)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内涵及发展原则29-33
- 1.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内涵29-31
- 2.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31-33
-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举措和实现目标33-36
-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举措33-35
-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目标35-36
- 四、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36-45
- (一)培育公民良好的生态意识36-39
- 1.生态道德意识37
- 2.生态忧患意识37
- 3.生态价值意识37-38
- 4.生态责任意识38-39
- (二)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的基本举措39-45
- 1.培育人们的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习惯39-41
- 2.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41-42
- 3.建立健全生态法律42-43
- 4.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监督机制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附录49-50
- 致谢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红军;;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科技生态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3期
2 李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意蕴[J];理论建设;2014年03期
3 卢艳芹;何慧琳;;生态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关系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李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初探[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06期
5 黄治东;宁晓明;;论美丽中国视域中的生态责任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6 洪玉梅;;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道德培育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赵雪雁;李巍;王学良;;生态补偿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8 李生;;论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思想的当代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王敬;张忠潮;;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适度消费观[J];消费经济;2011年02期
10 于文杰;毛杰;;论西方生态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J];史学月刊;2010年11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0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