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体性尺度的变革

发布时间:2023-02-19 12:31
  从古希腊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到近代认识论的理性主体,再到马克思实践主体思想的构建,主体性思想以其丰富的理论形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来。近三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主体性思想的讨论也极为热烈。但是,大部分学者往往只注意到主体性涵义、主体性原则等问题,仅仅是从主体性内容的维度上来阐述主体性思想。很少有学者立足于西方哲学史的内在演进逻辑,对主体性的前提进行思考,即忽略了主体性尺度问题。 主体性尺度是指对主体性何以可能的前提性思考,也就是对主体性放置于何种主客体的关系下进行构建进行反思。只有考察了主体自身的性质,才能明晰主体对客体的关系,由此衍生的主体性内容的思考才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古希腊哲学运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通过建构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统一关系的方式来彰显人的主体性;近代认识论哲学,通过建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的方式将人从中世纪上帝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德国古典哲学通过唯心主义体系的逻辑建构,最终人的主体性统一天下的奇观在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中得到了最后完成。然而,主体性的每一次提升和进步,都是在变革原来主客体关系并重新确立二者的关系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且每一次变革的前提又必须引发对于“主体...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主体性尺度在理性领域的开启与终结
    一、古代本体论尺度中主体性的开启
        (一) 经验本体中世界主客二分化的确立
        (二) 由经验本体向超验本体的转换
        (三) 超验本体与理念世界的统一
        (四) 本体论中主体性的限度问题
    二、近代认识论尺度中主体性的确立
        (一) 神性的终结导致人性的确立
        (二) 理性成为一切对象存在的前提
        (三) 感性成为一切观念存在的前提
        (四) 知识论危机对主体性的冲击
    三、康德在"现象界"中建构主体的至上性
        (一) 所有对象归结为认识的质料
        (二) 人的思维规定性内化为认知形式
        (三) 人为自然立法
        (四) 现象界对于人类理性的束缚
    四、黑格尔在理性领域中主体性的最终完成
        (一) 以"绝对"保证了主客体的同一性
        (二) 以"辩证思维"完成了主客体的统一性
        (三) 以"绝对精神"实现了主体在理性领域的至上性
        (四) 主体性尺度实践转向的必然
第二章 马克思主体性尺度变革的理论前提
    一、黑格尔理性主体性尺度的局限
        (一) 主体概念化于"绝对"之中
        (二) 主体抽象化于"辩证思维"的过程
        (三) 主体精神化于理性领域
    二、费尔巴哈在现实领域中主体性的开启
        (一) 主体性在感性中的确立
        (二) 主体性在人本学中的实现
        (三) 主体性在精神领域中的解放
    三、马克思对于主体性尺度的批判
        (一) 对于抽象主体性的批判
        (二) 对于非现实主体的批判
        (三) 实践思维方式的出场
第三章 马克思实践主体性尺度的建构
    一、实践主体性尺度的设立
        (一) 实践主体:感性活动
        (二) 实践客体:对象性存在
        (三) 实践的目的:改造世界
        (四) 实践的方式:自由创造
    二、实践领域人的主体性
        (一) 活动的主体性
        (二) 否定的主体性
        (三) 解放的主体性
        (四) 自由的主体性
    三、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的理论意义
        (一)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二) 对西方近代以来现代性的反思
        (三)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构的指导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后记



本文编号:3746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46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9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