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劳动语境下的诸众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9 14:03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无产阶级是革命主体的关键所在。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无产阶级夺取自身权利的斗争等原因共同作用下,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部分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无产阶级经济状况的改善,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无产阶级。在这一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了一段“发现”新的革命主体的旅行。其中,诸众理论提出“诸众”将替代传统的无产阶级成为新的生产主体,并依靠非物质劳动内生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成为反抗资本扩张的主体力量。诸众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者的广泛议论。有的学者认为诸众理论能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剥削的新变化提供新的线索。有的学者则批判其没有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模式。研究诸众理论首先需要对非物质劳动概念和诸众概念进行梳理。非物质劳动不仅生产商品,也生产一种资本关系,并且从理论上表征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这一变化就是“新”的革命主体——“诸众”被生产出来。由此可见,哈特和奈格里的诸众理论就是建构在非物质劳动基础上。在诸众理论看来,“诸众”与传统的无产阶级、人民不同,它具有包容...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内研究概况
        2.2 国外研究概况
    3.研究思路与内容
        3.1 研究思路
        3.2 主要内容
    4.研究方法
    5.创新之处
第1章 诸众理论的基本概念
    1.1 诸众概念提出的语境
        1.1.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2 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统
    1.2 非物质劳动
        1.2.1 概念界定及内容
        1.2.2 非物质劳动与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概念之间的关系
    1.3 诸众
        1.3.1 概念界定及特征
        1.3.2 诸众与人民、无产阶级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2章 诸众理论的建构理路
    2.1 诸众的社会经济基础:非物质劳动
        2.1.1 非物质劳动霸权的内涵
        2.1.2 非物质劳动霸权的影响
    2.2 诸众:反抗帝国的革命性力量
        2.2.1 解构与建构的双重任务
        2.2.2 对抗资本统治:从诸众到共有者
    2.3 共有社会:哈特与奈格里的后社会主义构想
        2.3.1 摧毁帝国:后现代社会的根本任务
        2.3.2 超越资本:规划后社会主义解放
第3章 对诸众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评析
    3.1 时代呼唤:激发革命前行的力量
        3.1.1 拓展西方政治哲学话语空间
        3.1.2 丰富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
    3.2 理论困境:脱离现实历史过程的走向
        3.2.1 缺乏现实性的主观革命
        3.2.2 未摆脱资本剥削的命运
    3.3 回归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主体理论
        3.3.1 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
        3.3.2 “马克思归来”与诸众理论的根本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本文编号:3746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46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b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