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
发布时间:2017-05-30 14:01
本文关键词: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经过对当代中国的实际进行深刻的总结并结合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着重回答我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发展的问题,它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倡导科学、和谐、全面、持续、可协调的发展理论。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极其丰富,它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更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的渊源,所以,对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深刻的剖析,不仅能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更能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刻的认识,准确的把握“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中所蕴含的丰富人学思想,从而用人学思想发展的独特视角来研究科学发展观对中、西方传统人学思想的扬弃;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和与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启承,对理解和贯彻好习总书记的“中国梦”,做好现今的各项工作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思想与其他的学说一样,它必然要借鉴以往的人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的形成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承和发展,也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学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商时期,可谓源远流长。春秋时期,管仲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固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和众多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人学观点和理论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人本学的理论体系,可谓博大精深,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释放出了灿烂的光芒。虽然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不可避免的具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它对缓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减轻人民的负担,促进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对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西方人本思想源于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成为当时人学理论发展的最强音。这个时期的人学把人的幸福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们开始强调人的价值、个性、自由、解放、发展和世俗幸福。并以此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禁欲主义。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是西承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同时说明了人在自然中的第一性地位。但是由于费氏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批判途径等原因,导致他无法把握实践这一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是抽象的,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上也难免走向了唯心主义。马克思通过对以前人学理论特别是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扬弃的再思考和批判,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马克思不仅把人看成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机体,还把人放到社会中来研究,提出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属性,并且人的本质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他通过对人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权和人的发展的论述,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人学体系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克服了前人人本学的种种局限,形成了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化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在人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人学理论成果,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思想正是对这些理论成果继承和发扬。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是对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又一次升华。只有准确的把握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够深入的理解和贯彻“中国梦”,才能够促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学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一、绪论12-16
- (一)选题的意义12-13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3-14
- 1、国内研究现状13
- 2、国外研究现状13-14
- (三)研究方法14
- 1、文献阅读法14
-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14
- 3、比较分析法14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14-16
- 二、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之前西方人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6-30
- (一)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发展16-26
- 1、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人学思想16-19
- 2、两汉、魏、晋时期的人学发展19-21
- 3、南北朝、隋、唐时期人学的发展21-22
- 4、两宋时期人学理论的发展22-24
- 5、明清时期人学思想的发展24-26
- (二)马克思之前西方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6-30
- 1、古希腊时期人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26-27
- 2、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学思想的大发展27
- 3、近代以来自然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27-30
- 三、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过程30-46
-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30-43
- 1、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关于人性的理论30-31
- 2、马克思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本质的理论31-32
- 3、马克思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主体性的理论32-33
- 4、马克思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需要和价值的理论33-36
- 5、马克思人学思想中有关人权的理论36-40
- 6、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40-43
-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国化的基本内容43-46
- 1、毛泽东的人学思想43-44
- 2、邓小平的人学思想44
- 3、江泽民的人学思想44-46
- 四、胡锦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思想46-58
- (一)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46-47
- (二)对中国传统人学思想和马克思之前西方人学思想的扬弃47-48
- 1、对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扬弃47
- 2、对马克思之前西方人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47-48
- (三)对马克思人学思想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承启48-51
- 1、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8-49
- 2、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脉相承49-51
-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路径选择51-53
- 1、落实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上51
- 2、体现在执政理念的改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上51-52
- 3、落实到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上52
- 4、贯彻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52-53
- (五)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53-58
- 1、对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指导意义53-54
- 2、对执政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54-55
- 3、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55-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丽娟;;探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29期
2 李江舟;;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01期
3 吴忠民;;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实践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4 叶山土;;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探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06期
5 郝孚逸;;从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J];理论月刊;2007年02期
6 王金财;;试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理论前沿;2006年11期
7 史少博;;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异同[J];理论参考;2006年02期
8 赵华灵;;论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范式的新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郑忆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罗文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论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0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