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民生观及当代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民生观及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11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说道:“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第一要务。”这体现了我国新一代领导对于我国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其实“民生问题”,是我党、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打江山、闹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全中国人民当时那种极其落后、凄惨的命运。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十分关注人民大众的疾苦,后来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探索发展中国,改善民生状况的途径,进而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生理论体系,推动了我国民生建设的飞速发展,为改善群众的民生质量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本文的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毛泽东民生观的思想渊源。指出毛泽东的民生观来源于马克思关于民生的理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和孙中山的民生观。 第二部分是毛泽东民生观的形成过程。分析和梳理了毛泽东民生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第三部分是毛泽东民生观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原则、改善民生的主要思路和毛泽东民生观的特点三个方面。 第四部分是毛泽东民生观的当代价值。这是对毛泽东民生观的总结与提升。毛泽东民生观的当代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毛泽东的民生观是对马克思关于民生的理论的深化和拓展,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体系,有助于指导党的民生建设,有利于指导我国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 民生观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41;D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2
- 第一章 毛泽东民生观的思想渊源12-18
- 一、马克思关于民生的理论概述12-14
- (一) 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无产阶级革命12-13
- (二) 民生问题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13
- (三) 民生问题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13-14
- 二、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概述14-15
- (一) 民生的宗旨是“以人为本”14-15
- (二) 民生的核心是“安民”“富民”15
- 三、孙中山的民生观概述15-18
- (一)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6
- (二) 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途径16-18
- 第二章 毛泽东的民生观形成过程18-23
- 一、毛泽东民生观形成的历史背景18-20
- (一) 时代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8
- (二) 现实依据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18-20
- 二、毛泽东民生观形成的发展历程20-23
- (一) 大革命时期开始萌芽20
- (二) 土地革命时期逐步形成20-21
- (三) 抗日战争时期趋于成熟21
- (四)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时期深入发展21-23
- 第三章 毛泽东民生观的主要内容23-31
- 一、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23-25
- (一) 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力量23-24
- (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依据24
- (三) 统筹兼顾是改善民生的最高要求24-25
-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思路25-28
- (一) 人民当家作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保证25-26
- (二) 发展生产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26-27
- (三) 保障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27
- (四) 重视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要求27-28
- 三、毛泽东民生观的主要特征28-31
- (一) 人民性28-29
- (二) 现实性29-30
- (三) 系统性30-31
- 第四章 毛泽东民生观的当代价值31-39
- 一、毛泽东的民生观是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深化和拓展31-32
- (一) 发展了马克思“历史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31
- (二) 发展了马克思全力发展生产力的观点31-32
-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32-34
- (一) 邓小平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思想32-33
- (二) 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深刻内涵33
- (三) 胡锦涛创建了“科学发展观”33-34
- 三、有利于指导党的建设34-35
- (一) 改善民生是我党的执政理念34
- (二) 改善民生的关键是我党的正确领导34-35
- 四、有利于指导我国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35-39
- (一) 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内容35-36
- (二) 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36-37
- (三) 必须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民生问题37-38
- (四) 必须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8-39
- 结论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郑文瑜;试论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焦秀君;;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10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王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民生观及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1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