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性哲学到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本文关键词:从总体性哲学到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改造中形成的,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包括个体的总体性、社会的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三个理论层面。这三个理论层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以及和谐社会作为其实现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为理论指导,并根据这一哲学精神去设计行动方案。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关键词】: 总体性 马克思主义 哲学 和谐社会
【分类号】:D61;
【正文快照】: 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矛盾学说为核心的革命性的哲学;另一个是以总体性为核心的建设性的哲学。反映在社会行动方案中,前者突出了阶级斗争的精神,而后者则导向和谐社会的建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矛盾学说以及在这一学说基础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烈钧;;走进马克思故居[J];观察与思考;2011年07期
2 宋文俊;;从“二马”的异化观看中国式异化的扬弃——以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观比较为基础[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王延波;;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精神实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贺方彬;;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靳蕊卉;;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高云;;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历史命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糜海波;;关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万春梅;;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条件[J];学理论;2011年24期
10 王盛辉;;论马克思社会革命学说的三重维度[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熊启珍;;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占英;黄玉;;邓小平是把握、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光辉楷模[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6 唐铁汉;;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7 李耀萍;;学习“三个代表” 坚持与时俱进[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8 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9 谷丽娟;;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10 虞蛟;;浅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记者 汪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4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郑萍;佐佐木力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钟君;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南宁召开[N];光明日报;2008年
7 记者 陈欣然;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举行[N];天津教育报;2008年
8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学明;为什么不提“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延明;用学科的尺度对待马克思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徐崇温;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房尚文;“生态消费”的马克思主义解[D];复旦大学;2011年
7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田志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政治价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枢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丛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文婕;论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海平;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初探[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8 徐飞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吴乐涛;马克思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瑞敏;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及其实践[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总体性哲学到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9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09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