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7-19 20:13

  本文关键词: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列宁 晚年 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


【摘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日俱增,而我们今天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源头上实质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本土化。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其在社会主义的建立、建设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中关于文化方面的建设理论更是首屈一指,虽然至今已经相隔一百年,但其对当代中国的建设仍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阐述了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因素:首先,通过描写整个西方社会大的时代背景、俄国文化水平落后的状况以及文化水平落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说明时代和社会背景对文化建设理论形成的影响;其次,从家庭背景、社会经历两方面论述列宁本人因素的影响;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以及俄国早期民粹主义者的相关思想探究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的源泉。第三章,有针对性地抽出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的几个代表性观点加以深入分析:主要包括“文化的领导权问题”、“文化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国际化问题”、“文化的传承与借鉴问题”、“对知识分子的政策问题”以及“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第四章,在具体分析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得出对当代的几点启示,包括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中国特色民族文化问题、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方面。
【关键词】:列宁 晚年 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引言8-14
  • (一)论文选题意义8
  • 1.现实意义8
  • 2.理论意义8
  • (二)论文研究现状8-13
  • 1.关于“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相关概念”的研究9-10
  • 2.关于“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形成原因和意义”的研究10-11
  • 3.关于“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专题”的研究11-13
  • (三)论文研究方法13
  • 1.文献研究法13
  • 2.要素分析法13
  • (四)论文创新点与不足13-14
  • 1.创新点13
  • 2.不足13-14
  • 二、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因素14-22
  • (一)时代和社会背景14-17
  • 1.时代背景14-15
  • 2.俄国文化水平落后的状况15-16
  • 3.俄国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6-17
  • (二)个人因素17-20
  • 1.家庭背景的影响17-18
  • 2.社会经历的影响18-20
  • (三)理论来源20-22
  • 1.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20-21
  • 2.俄国早期民粹主义者的相关思想21-22
  • 三、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的若干要点22-36
  • (一)文化领导权问题22-25
  • 1.“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22-23
  • 2.“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一切组织应该无条件地把自己看作是辅助机构”23-24
  • 3.“灌输论”的实质是坚持党的领导24-25
  • (二)文化的阶级性、民族性和国际化25-28
  • 1.绝对不允许搞“民族文化自治”25-26
  • 2.警惕两种民族主义26-28
  • (三)文化的传承与借鉴28-31
  • 1.批判地继承俄国“旧制度的遗产”28-29
  • 2.“没有资本主义文化的遗产,,我们建不成社会主义”29-30
  • 3.社会主义必须善于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30-31
  • (四)对知识分子的政策问题31-34
  • 1.“工人和旧社会之间从来没有一道万里长城”31-32
  • 2.“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32-33
  • 3.要“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资产阶级专家33-34
  • (五)农村文化建设问题34-36
  • 1.“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是苏维埃俄国两个划时代的任务之一34-35
  • 2.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支持与合作35-36
  • 四、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的当代启示36-41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6-37
  • (二)正确处理中国特色民族文化问题37-38
  • (三)依靠学习走向未来38-39
  •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9-41
  • 致谢41-42
  • 参考文献42-46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尚志;列宁晚年思想的光辉——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18年 列宁逝世77年而作(节录)[J];人才开发;2001年03期

2 刘文汇;试论列宁晚年思想的局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陶玉泉;列宁晚年理论创新的认识机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2年12期

4 李全元;列宁晚年反官僚主义斗争的历史反思[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2年03期

5 韦定广;;推进文化建设是共产党成功执政的重要保证——论列宁晚年的文化建设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肖枫;;重温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根本改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02期

7 刘敏茹;;列宁晚年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4期

8 闫美彤;;列宁晚年思想研究综述[J];才智;2008年11期

9 赵君;;列宁晚年建设国家模范机关的思想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耿百峰;刘永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以评析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为视角[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龚万才;;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2 周多刚;;列宁晚年对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3 马蓥伯;;第十九讲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庄严号召[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曜;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飞跃和升华[N];学习时报;2013年

2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研究员 王学东;列宁晚年思想的精华[N];北京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陈叶军;探索列宁思想时代新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贾建芳;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01年

5 严书翰;“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N];学习时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春生;列宁晚年农民问题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媛媛;试论列宁晚年对文化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美勤;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921-1924)[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世豪;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5 徐刚;列宁晚年党群关系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6 张松海;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燕山大学;2012年

7 陈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改变”的源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图雅;从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争论看列宁晚年的民族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9 武勇;列宁晚年的合作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雷瑛;列宁晚年“文化革命”思想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4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64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7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