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

发布时间:2016-06-16 05:42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 

①感和拯救民族的信心;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昭示的经由阶级斗争所达成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从根

本上构成对现世苦难的一种反动和一种慰藉,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真正的理性把握。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怀学生主体,尤其是精神主体的成长。在当代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的情势下,如何引导处在“意识形态市场”激荡中的青年学生走出困境,增强学生作为精神主体成长的内在素质与能力,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深刻变化实践的解释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极大挑战和考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能否真正实现大众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从教育的角度,教育者必须了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需求,教育的根本理念必须是为人的,是为学生健康的精神成长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重视以理服人。但是,“理”既是“真理”,又是“说理”;“服”既是“说服”,又蕴含着“服务”。真理通过说理的方式,在服务人的需求中,实现说服人的教育目的,这是以理服人的应有之意。因此,只有激发学生主体的情感,“满足”学生的需要,“教”才能入心,才能转化为“育”。否则,再正确的原则,再好的内容,在教育的意义上,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应把关怀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关爱学生的生命价值。从主体规定性的角度来说,人是寻求生命意义的存在物,人类活动所遵循的“内在的尺度”,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理性与思想。由于理性所赋予人的反省与思考的能力,人能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有限,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宝贵;由于理性赋予人的主体性的特质,人才能赋予生命的存在以价值。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那就仅仅是活着而已。所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生找到一个支点,就是为生命找到动力和源泉。因此,尊重受教育者生命的价值,引导他们思想与生命的成长,正是教育的应有之意,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之意。一个回避或不能对生命存在意义给予回答与引导的教育一定不是好的教育;一个无视或无法满足受教育者成长需要的教育,也不可能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因此,,如果马克思主义教育不能更有效地回应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无助于其参与社会实践,提升人生意义,回答人生困惑,指引人生方向,那么,就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发展才是根本的出路。发展不仅是当代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而且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内在要求,即是当今学生最根本的利益和需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提出了“发展性的教学”的观点。他认为,教学只有在适应受教育者心身自由发展的原则下,才能取得重大的实效。为此,教师就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及其发展阶段,教授真正所需要的知识。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也重视教育的发展性原则。他受德国哲学家谢林的影响,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在无限地发展着;人在其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展。

因此,教育应该按照受教育者的本性,使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同样得到发展。在由革命的激情转向建设的理性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在后现代思潮的只言片语不经意间浸染学生头脑的思想变迁中,在族群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悄然间向个体安身立命的转化中,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容回避的理论难题和现实焦点。因此,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点,不应停留在防范学生出思想问题的取向上,不应被异化为控制人和驯服人的手段,幻化成管理人的手段和钳制思想的方式,而应在于如何通过教育激发、调动学生发展的创造性,帮助学生发展自己,使马克思主义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在寻求发展中的需要。  ① 徐素华:《艾思奇研究在国外》,载《哲学动态》1996年第6期。 ·141·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7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7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