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探析
本文关键词: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列宁 民族自决权 民族分离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
【摘要】: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作为列宁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20世纪初为俄国的革命事业及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并在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转变为现实,较为妥善地解决了俄国国内的民族问题,而且还逐渐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民族自决权成为国际法重要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典范,为其他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毋庸讳言,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一直备受争议,不断的遭到扭曲和质疑。冷战结束后,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民族分裂分子鼓吹民族自决权思想,提倡民族自由分离,以掩盖民族分离的事实,达到分裂国家的目的,对主权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我国的民族分裂分子也打起了“民族自决权”口号,其民族分裂活动逐渐猖獗,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而且影响到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构成威胁,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内涵和实质,揭露民族分裂分子对民族自决权的扭曲和滥用,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本文从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的相关论述出发,在深入研读列宁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做出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本主线,一方面分析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以达到把握其时代性、民族性的目的;另一方面从列宁阐发民族自决权理论的过程中整合出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内涵及精神实质,为批驳民族分裂分子的片面理论找到依据;最后,在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作出比较科学的总结的基础上,为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及世界各国间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这也是该论文选题和写作的根本目的所在。
【关键词】:列宁 民族自决权 民族分离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导论7-15
- 一、选题理由与意义7-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3
- (一) 国外研究现状8-9
- (二) 国内研究现状9-13
- 三、研究方法13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13-15
- 第一章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5-28
- 一、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彩成的理论基础15-18
- (一) 民族自决权思想的由来15-16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自决权思想16-18
- 二、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18-22
- (一)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形势的变化19
- (二) 俄国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和特殊的民族状况19-21
- (三) 第二国际和社会民主党内机会主义民族思想泛滥21-22
- 三、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发展过程22-28
- (一) 认同及初步阐释阶段(1896年——1905年)22-23
- (二) 阐明阶段(1905年——1914年6月)23-25
- (三) 完善阶段(1914年7月——1917年11月)25-26
- (四) 进一步发展和实践阶段(1917年11月——1922年)26-28
- 第二章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实质28-39
- 一、列宁民族自决权原则的一般涵义28-29
- 二、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自决权思想29-33
- (一) 民族自决权是反对帝国主义和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29-31
- (二) 民族自决权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要求31-32
- (三) 民族自决权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充分体现32-33
- 三、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拓展33-36
- (一) 社会主义的利益高于民族自决的利益33-34
-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自决权的基本要求是民族联合与团结34-35
- (三)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自决权就是要反对大民族沙文主义,平等对待小民族35
- (四)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决权具体运用的一种形式35-36
- 四、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实质36-39
- (一)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前提是基于俄国国情的特殊性36-37
- (二)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民族融合,而不是民族分离37-38
- (三)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核心是符合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38-39
- 第三章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历史定位及当代启示39-49
- 一、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历史定位39-42
- (一)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39-40
- (二)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不是民族分离的挡箭牌40-41
- (三)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理论局限性41-42
- 二、对构建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启示42-46
- (一) 民族政策的制定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42
- (二) 坚决抵制民族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42-43
- (三) 继续坚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3-45
- (四)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45-46
- 三、对构建世界各民族间和谐关系的启示46-49
- (一) 警惕民族分裂分子对民族自决权的曲解和滥用46-47
- (二) 增进世界各民族间的交往与合作47-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升;再评90年代世界民族分离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6期
2 杨勉;当代世界的民族分离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8期
3 丁诗传,葛汉文;对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几点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11期
4 王满;东南亚民族分离主义中的地缘因素[J];东南亚;2000年Z1期
5 朱伦;先进的民族政治文化及其理论和制度创新[J];民族研究;2001年06期
6 马蔚云;俄罗斯政局与经济改革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2期
7 宋燕波;民族分离主义思潮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04期
8 余建华;民族分离主义与苏联解体——兼谈“三个代表”思想的重大意义[J];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9 梁敏和;印度尼西亚现代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特点[J];世界民族;2002年04期
10 万震;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与民族自决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一平;;印度尼西亚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仲立新;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边界在哪里[N];解放日报;2008年
2 于福坚;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于福坚;纷繁复杂的民族主义类型[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于福坚;全球化是当代民族主义研究的主题[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赵俊霞;戈尔巴乔夫改革必然失败?[N];山西党校报;2009年
6 于海洋;族际冲突:从国际走向国内[N];中国民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成付;从自决到自治:冷战后世界民族分离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张友国;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夏光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军;冷战结束后民族分离主义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2 陈金;印尼马鲁古和巴布亚地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杨进勐;战后东南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耀;车臣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艳睿;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曲芳艾;论当今世界民族分离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余忠稳;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与美国的干涉[D];外交学院;2004年
8 张建军;论冷战后的民族分离主义[D];新疆大学;2004年
9 徐楠;西方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10 项国;前南地区民族主义对共产主义后继党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0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90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