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政治参与”及其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8-05 10:3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政治参与”及其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 政治参与 中国 理论 实践


【摘要】:“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体现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政治学者对这个问题研究较早,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我国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出现,为谋求自身的利益,这些群体政治参与需求日益高涨。这些变化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现状,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批判吸收西方政治参与理论中的有益成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贡献力量。 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分析“政治参与”的理论内涵、分类;实践途径、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作用;第二部分在讨论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参与思想的基础上,介绍了列宁的政治参与思想与实践,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重点阐述;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中国特色政治参与制度,对当前我国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政治参与 中国 理论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D621.5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目录5-7
  • 引言7-14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7-9
  • 1. 选题背景7-8
  • 2. 选题意义8-9
  •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9-12
  • 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9-11
  • 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11-12
  • (三) 研究方法12-13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13-14
  • 1. 研究的重难点13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13-14
  • 一、政治参与的概述14-26
  • (一) 政治参与的内涵14-17
  • (二) 政治参与的类型和途径17-21
  • 1. 政治参与的类型17-18
  • 2. 政治参与的途径18-21
  • (三) 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21-23
  • 1. 经济发展水平21-22
  • 2. 政治体制机制22
  • 3. 政治文化22-23
  • 4. 社会地位23
  • 5. 政治心理23
  • (四) 政治参与的作用23-26
  • 1. 政治参与对政治生活的影响24
  • 2. 政治参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4-25
  • 3. 政治参与对公民个体的影响25-26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26-36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参与思想26-28
  • 1. 公民政治参与的根本动因是利益26
  • 2. 政治参与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26-27
  • 3. 实现公民广泛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前提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27
  • 4. 政治参与的价值归宿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7-28
  • (二) 列宁的政治参与思想28-30
  • (三) 毛泽东的政治参与思想30-31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参与思想31-36
  • 1. 坚持人民群众是政治参与的主体31-32
  • 2. 强调政治参与必须有制度保障32-34
  • 3. 主张合法、有序、有度的政治参与34-36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参与36-50
  • (一) 公民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36-40
  •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6
  • 2.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6-37
  •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7-38
  • 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8
  • 5. 信访制度38-39
  • 6. 民间组织39-40
  • 7. 大众传媒40
  • (二)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40-44
  • 1. 公民主体意识薄弱41
  • 2. 公民参政能力较低41-42
  • 3. 政治冷漠42-43
  • 4. 民间组织参与不足43
  • 5. 制度化水平低下导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增多43-44
  • (三) 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路44-50
  • 1. 培养理性公民,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素质45
  • 2. 培育公民社会,增强民间组织的政治参与功能45-46
  • 3. 营造良好的政治表达氛围,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46-47
  • 4.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政治参与制度47-48
  • 5. 大力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公平48
  • 6.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政治参与作用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小平;孙欢;;政治参与的价值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陈振明;李东云;;“政治参与”概念辨析[J];东南学术;2008年04期

3 王中华;;论政治参与的核心内涵[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4 钟华其;邱会生;;列宁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J];党史文苑;2006年20期

5 高放;;苏联解体、苏共灭亡与斯大林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3期

6 李黄骏;;中国语境下“政治参与”的概念辨析[J];理论界;2013年10期

7 庞超;;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参与思想的科学意蕴及其时代价值[J];理论导刊;2013年10期

8 张守龙;;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政治参与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前沿;2006年11期

9 秦德君;中国政治发展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J];社会科学;2001年09期

10 叶战备;惠娟;;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探析[J];探索;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624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24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e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