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实践思想及其公共性意蕴

发布时间:2017-08-08 02:03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交往实践思想及其公共性意蕴


  更多相关文章: 全球化 公共性 交往实践 马克思主义


【摘要】:人通过劳动将自身与动物界分离,由此逐渐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是在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而人也从此是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结合体。可以说,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离不开交往实践。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与黑格尔把交往活动看做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费尔巴哈的把人的社会性联系看成许多个“我”的自然联系有了根本视角上的转变。在马克思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他认为个人层面的交往是社会生产产生的前提,而生产对交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运用交往实践的理论来分析当时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下的交往实践,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交往实践是交往实践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形态表现,符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但最终是会被淘汰的。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交往实践对普通劳动者来说是一种“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处于“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这时的交往实践出于人类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和求生的需要,并生活在高度依赖关系的共同体中,无主体性可言。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阶段”,交往实践赋予了更多的主体性意味,交往实践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是主体中心主义过度放大了个体的主体性地位,而忽视了主体间的关系以及人作为“类”的存在的意义。于是就出现了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转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公共性问题开始日益凸显。交往实践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不断扩展与深入也遭遇了公共性危机。这时候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关怀交往实践的公共性意蕴。本文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出发,来探讨全球化时期交往实践公共性问题的产生,在阐释马克思交往实践思想及其研究范式的转换的基础上,追寻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公共性意蕴。对公共性意蕴做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旨在为全球问题的解决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些许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全球化出发,探析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及其与交往实践的辩证关系,简要说明了学界在交往实践上的研究范式的转换。最后以问题为导向说明由于交往实践中公共性的缺失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第二部分,解读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从马克思交往实践的概念、本质、形态、功能等角度,强调探讨马克思交往实践及其公共性意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探讨马克思交往实践思想的公共性意蕴。从交往实践的产生根源、活动领域、追求目标、演变历史、价值理想、促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等方面多维度阐释马克思交往实践思想中蕴含的公共性意蕴。第四部分,阐述马克思交往实践之公共性意蕴的意义。在其理论意义上是让我们认识真实集体和虚幻集体有了更明确的界限划分,在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上有了新的认识。在实践意义上,是对全球问题以及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全球化 公共性 交往实践 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9-10
  • 1. 选题背景9
  • 2. 选题意义9-10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2
  • 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三) 论文基本思路与方法12-13
  • 1. 基本研究思路12
  • 2. 研究方法12-13
  • (四)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13-14
  •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交往实践与公共性问题的凸显14-21
  • (一) 不容忽视的时代潮流:全球化14-16
  • 1. 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14-15
  • 2. 全球化的发展与交往范式的转换15-16
  • (二) 交往实践与全球化的互相影响16-18
  • 1. 交往实践对全球化的影响16-17
  • 2. 全球化对交往实践的影响17-18
  • (三) 全球化进程中交往实践公共性问题的凸显18-21
  • 二、马克思交往实践思想的基本内容21-31
  • (一) 交往实践的内涵21-24
  • (二) 交往实践的本质24-26
  • (三) 交往实践的历史形态26-28
  • (四) 交往实践的功能28-31
  •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公共性意蕴31-41
  • (一) 公共性的内涵31-32
  • (二) 马克思交往实践思想的公共性意蕴32-41
  • 1. 交往实践产生的根源:基于人的共通的需求32-34
  • 2. 交往实践的活动领域:“共在”世界34-36
  • 3. 交往实践追求的目的:公共愿景的达成36-37
  • 4. 交往实践的演变历程:交往实践历史的公共性37-38
  • 5. 交往实践的价值取向:人类共同体的解放和发展38-39
  • 6. 交往实践的历史性尺度: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39-41
  • 四、马克思交往实践公共性的意义41-49
  • (一) 马克思交往实践公共性的理论意义41-43
  • 1. 重新解读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41-42
  • 2. 再次审视真实集体与虚幻集体的界限42-43
  • (二) 马克思交往实践思想公共性的现实意义43-49
  • 1. 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明确方向43-45
  • 2. 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路45-49
  • 结束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53-55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屠振宇;;隐私权概念何以必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项东;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兼论中国人的现代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7 巫肇胜;;听证制度:一个妥协视角的公正命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疏仁华;;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思想观念的价值取向[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9 郑志强;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人格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琴花;上海市部分初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7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37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b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